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作者: 夏丽柠美国作家安·拉莫特的《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关于写作与人生的建议》,乍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鸟类的书。事实上,这只是拉莫特的一个比喻,这个书名来源于拉莫特的父亲与哥哥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
哥哥10岁时,假期作业是交一篇鸟类学期论文。第二天就要交了,哥哥却还不知道怎么下笔。拉莫特的父亲坐到儿子身旁,对他说:“一只鸟一只鸟地写,孩子。先读一些关于鹈鹕的东西,然后用你自己的理解把相关知识写下来。接着找到山雀,然后用你自己的理解告诉我们山雀的知识。再然后是鹅。”
我们不知道哥哥到底把论文写成了什么样,但我们至少了解了如何在窘境中拿起笔。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在拉莫特眼里,就是一段文字接着一段文字,这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的秘密。拉莫特在这本书里,就将躲在巢里的鸟、站在树枝上的鸟以及尚待孵化的鸟,统统召唤出来,引领我们走上写作之路。
拉莫特的成长道路并非顺风顺水。她形容自己从小骨瘦如柴、相貌平庸,一度受到同学们的冷漠对待,自己也不太想与同龄人交流。好在,拉莫特生在一个“有书”的家庭。父亲肯尼斯·拉莫特是一位作家,不仅热爱阅读,还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这本书的开头,拉莫特写道:“从小,我的父母一有空便会看书,每个星期四晚上也会带我们到图书馆借一堆书,供接下来的7天阅读。”
拉莫特从小就热爱写作,是那种作文几乎能得满分的文学少年。但文学之火烧得又早又旺,以至于她在19岁时决定从大学里辍学,专职写作。可写作却无甚成果,拉莫特成了社会打工人中的一员,靠教网球和帮人打扫住宅维生。
正是因为人生的挫折,才让拉莫特坚持每天写点什么。写作像个树洞,拉莫特每天都会钻进去享受一会儿自我。拉莫特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为了让孤独的社交动物取得与外界的联系。
写作可以有无数的动机,但最主要的动机绝对不是赚钱。拉莫特拿起笔写第一本书的动机,是她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她忽然意识到,得为他写点什么。痛苦才是拉莫特真正从事写作的开端,可她认为,写作是一种奖赏,让她忘却痛苦。
拉莫特认为,写作是没有门槛的,人人都能写。抛开天赋不谈,写作者要具备两种能力:热爱阅读与拥有写作欲望。
但写作欲望在拉莫特眼里不是问题。她说:“你要是没的写,就从回忆童年入手。”她在书中引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话:“任何有本事撑过童年的人,一辈子都不缺题材可写。”一个人想要从事写作,要有一定的技术才能入门,拉莫特在这本书中教给初学者的就是技术,这也是她教授写作的初衷。在技术之外,还有锦上添花之举,那就是能力与天赋了。
写作的第一目的一定是自我愉悦,而不是讨好他人。因此,拉莫特说:“我真心认为,要成为作家,你必须学会尊重,否则你为何要写作?又何必在这里找出你衷心拥护的信念?”
究竟为何要写作?在这本书的结尾处,有一行黑体字:“为了心灵,为了减轻孤独。”
写作是人类一生的挚友,只要你不抛弃它,它就绝不会离开。
(温水摘自《莫愁·时代人物》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