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里的浪漫音乐

作者: 顾晨晨

天文学里的浪漫音乐0

音乐,是声音的流淌,是跳动的音符与你产生的情感共鸣。那些通过介质传播的振动,轻轻击打在心上,激荡起久久不散的涟漪。可你知道吗,天文学作为一门讲究逻辑、客观且严谨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结。

尼古拉·特斯拉曾说:“如果你想找到宇宙的秘密,就从能量、频率和振动的角度去思考。”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音乐与天文学密切相关。毕达哥拉斯更是发现:谐音频率间隔的数值比,与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其轨道上旋转所发出的轨道共振非常相似,只是人耳无法察觉。于是,他首次提出“天体音乐”这一哲学概念。

此后,天文学的发展长期受到“天体音乐”这一主题的影响,天文研究与音乐艺术始终交相辉映,这一绝妙的想法塑造了人类独特的宇宙观。科学家们也逐步证实,宇宙万物都处于振动之中,世间一切的振动都有其内在韵律和频率,而所有振动和频率便是广义上的音乐。

关于天文和音乐的秘密,在东西方文化中是否存在差异?

事实上,我国也存在类似“天体音乐”的观点,其起源时间可能比西方同类理论的还要早一些。

在古代中国,阴阳五行理论是世界观的重要基础。《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后世常结合阴阳理论来阐释这种“天地之和”:天地间运行的阴阳二气(如《周易》所言“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其流转交感形成了自然的韵律与生机,这种宇宙的和谐共鸣,便可视为“天地之乐”。

谈及中国雅乐,就不得不提“律吕”。“律吕”指的是十二律吕,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据记载,“律吕调阳”最早发源于黄帝时期,它将十二律管分为阴阳两类,以“三分损益法”确定音律。这一做法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音乐的理论基础,更是与天文历法、农业节气、诗词歌赋等息息相关,体现出我国古人的非凡智慧和对天地宇宙的深刻洞察。

天文学与音乐之间的有趣联结,同样也激发了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开普勒的浓厚兴趣。

热衷于“数据挖掘”的开普勒,通过比较各行星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观测到的角速度比值,惊喜地发现了不同的音乐音程。他说,土星是纯律大三度,地球是纯律大半音,金星是纯律小半音……宇宙就是一个交响乐团。

如果行星有“声音”,那会是怎样的旋律?

1619年,开普勒出版了《宇宙的和谐》(又译作《天体的和谐》),其中公布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用音乐的表达方式揭示了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和它们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关系,给每颗行星赋予对应的音调,以科学的理性诠释着“宇宙和声”的极致浪漫。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文学的发展早已突破视觉观测的局限,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变得更加深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建立了系统的声化流程,运用现代天文声化技术,可以将海量复杂的观测数据转化为声音信号,目前已成功把仙后座A、子弹星系团、蟹状星云等的数据影像转化为音乐旋律,开启了感知宇宙的全新维度。

“中国天眼”FAST,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自投入运行以来,便承担着全天候“宇宙收音机”的重要任务。它曾捕获来自亿万光年之外脉冲星发出的规律脉冲信号。这些信号如跳动的音符,又如宇宙的脉搏,为我们悄然揭开宇宙更深处的神秘韵律。

未来,天文学领域必将开展更多全球性合作。承载着宇宙奥秘的壮美星空,也将为我们演奏出更加浪漫的乐章。

(本刊原创稿件,勾犇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