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第一节课

作者: 李楚悦 朱雅文

玩好第一节课0
玩好第一节课1
玩好第一节课2

晚点到校,进校先玩

晴朗的早晨,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操场、走廊、校内道路,几乎所有的空地上都有在做各种体育活动的孩子,他们跳绳、打球、滚铁环、踢毽子……

校长赵国弟是阳光体育活动的“总设计师”。

在他眼里,到校之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并不是最佳选择。“学生到校后,需要有半个小时来做身体、大脑的准备。如果身心都没被激活,一到校就开始读书,会让孩子们产生心理压力。”赵国弟说。

但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用来玩耍,也意味着学科教育减少了一节课。进才实验小学把这节课补在了下午,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学科教育时间,也帮助一部分家长解决了接送孩子的困难。

进才实验小学要求学生在早上8点半到校,如果早到了,也不必早读,只需要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课外书。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存放有200本图书。

8点半,随着音乐声响起,进才实验小学的第一节课——阳光体育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带着运动器材来到各自班级的指定位置,开始运动。

唯一能打断他们投入玩耍的是升国旗仪式。学生们无论在哪个角落,都会原地立正,注视国旗,敬少先队队礼。

其实,最初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学校并非进才实验小学。

1999年起,赵国弟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育童小学当校长,阳光体育活动最初是在这里展开的。“我们的理念是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希望保证他们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学校当时设计了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出了阳光体育活动。”育童小学副校长张悦回忆道。

张悦曾经在一次培训中遇到一位大学教授,对方做过关于运动与教学质量相关的研究,结论是:即使是语数外这样的科目,如果能留出5分钟让学生活动,会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课堂专注力。

“我们如此重视体育课和运动锻炼的时长,除了从学生的身体角度出发,还有一大部分考量出于心理角度。”张悦记得,一位教育专家告诉她,一所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如何,有时候并不只关乎心理老师付出多少,也和这所学校体育老师的付出有关。

“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张悦说。“我们的孩子,眼睛里都是有光的。”赵国弟对这一点充满自信。

玩好第一节课

进才实验小学两个校区的体育老师加起来共有22人,是普通小学体育老师人数的3倍。

李嘉伟自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在进才实验小学工作,如今已是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刚进校的时候,李嘉伟觉得“阳光体育活动”这样的课程特别新颖,对老师来说也具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这一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老师们每年都在更新改进。

最初,可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不多,且学生选定后无法更改。一年级至五年级里,会不断重复选定的项目,学生玩了一段时间后兴趣就会减弱。

2013年左右,体育老师们给阳光体育活动设计出了轮换制度,在增加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每半个学期轮换各班运动项目。如今,运动项目已从常见的球类运动,拓展到像滚铁环这样的传统游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对体育运动也有了更宽广的认知。

为了让学生们在第一节课里玩得更尽兴,李嘉伟带着体育组的老师想出了更新颖有趣的玩法——擂台赛。

每学期按项目分组,学生们先在班内比赛,选出第一名再到年级里竞争。优胜者可以获得体育组老师定制的金牌。不过,擂主的诞生还需等待3天。在3天内,其他学生可以向擂主发起挑战,若擂主守擂成功,就能永久保留金牌。

学校每年还会举办体育节。2024年,进才实验小学的体育节持续了一个半月,李嘉伟称之为“堪比奥运会的校体育节”。除了常见的运动项目,擅长跆拳道、马术、高尔夫等小众项目的学生,也能在学校的组织下借用校外的场地进行比赛。

在浓烈的运动氛围影响下,学生的潜能被有效激发。进才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奖无数。校羽毛球队、校足球队、校篮球队一直是区乃至市的传统强队。据李嘉伟介绍,学校曾向市队、国少队输送过不少具有潜力的运动员。

不是每个学校都做得到

除了第一节课的阳光体育活动,进才实验小学还有一项特别的制度。学生早晨到校后不用上课,不需要读课本,不需要发出琅琅读书声,只要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读课外书就行。

这与赵国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相关。“我认为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终身发展的能力。我需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学会健身;需要通过读课外书,让孩子学会阅读。”

有人称赞他眼光长远,高考改革后,语文学科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进才实验小学,除了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还有各种各样的素质拓展课程、文化艺术节活动。不过,在同行眼中,进才实验小学的这些创新实践和理念,想要推广并不容易。

赵国弟自己也直言不讳,进才实验小学的模式并非所有学校都能照搬:“首先要学校体量足够大,资源足够多;其次在小学阶段实践的可能性较大,毕竟没有学业的压力。”

现在,至少在进才实验小学,一切都在按照赵国弟的理想发展。

即便身处竞争激烈的氛围之中,赵国弟仍然坚持他的想法:“兴趣是人生的重要底色。要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而不要过早开发孩子的潜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对未来漫长的人生充满兴趣和信心。”

他对学生的规范也相对宽松:“我设定的基本原则是不打架骂人、不狂奔乱跑、不损坏公物,除了这3点,其他都可以商量。”

他认为孩子是大人的雏形,教育者需要为他们将来成长为健全的人,有效与社会接轨而考虑更多:“这样的人走向社会时才更有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完成学校里的各项规定”。

“我的愿望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切都围绕这个转。”赵国弟说。

(成风摘自微信公众号“原点original”,本刊节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