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为何忧天
作者: 文青“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呢?
你是不是想回答: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安身,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比喻毫无必要的、过分的担忧,常用于讽刺那些为不切实际的事情瞎操心的人。
那如果说,杞人真的被天砸过呢?
在山东省泰安市,有个南落星村,还有个北落星村,这两个村落之所以被命名为“落星”,与两千多年前的一次陨石雨有关。
《左传》中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无独有偶,《史记》中也有记载:“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这两次陨石雨相隔43年,降落地点一个在鲁国,一个在宋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两地。除了鲁、宋两国,当时的杞国也在陨石雨降落的范围内。
对,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杞国……
而除了陨石雨,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在春秋时期,杞国还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无疑给杞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他们担忧天崩、地裂,这都是在遭受巨大心理创伤后的正常反应。所以,别再嘲讽杞人了,他们是真的被“天”砸过啊!
陨石雨落在鲁国、宋国,为什么鲁国人、宋国人没有担忧,反而是“杞人忧天”了呢?当然,从地缘关系来说,杞国与鲁国、宋国同处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地带,如果鲁国和宋国受到陨石雨的影响,肯定会波及如杞国一样的邻国,杞人见到天降巨石后,难免会害怕忧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杞国作为小国,一直在强国环绕之下艰难求生,这样处境下的国民心态自然不如大国国民的那样自信。在这种背景下,杞人担忧的或许不单是降下陨石的“自然天”,还有承载国家命运的“人格天”,国灭与天崩被赋予了同样的内涵。陨石雨是“天崩”,而每天担心国家灭亡,何尝不是一种“天崩”呢?
如果我们回到“杞人忧天”故事的原文中看,“杞人忧天”在先秦时期的内涵与我们现在成语的内涵也大不相同。《列子·天瑞》原文写道: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从这个角度来看,《列子·天瑞》更多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朴素思考,这与后世将这一成语含义解释为“嘲讽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完全不同。虽然随着历史变迁,很多古话、成语的语义都会发生变化,可在失去了原意的背后,杞人曾经的担忧又该向谁述说呢?
人类总习惯用当下的认知去评判过去,却忘了每一种看似荒谬的恐惧背后,可能都藏着未被认识、理解的创伤。那些被认为“杞人忧天”的人,或许并非庸人自扰,而是感知到了他人尚未察觉的危机。真正的愚昧,或许不是忧虑,而是在没有弄清楚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就傲慢地否定他人的行为。
或许,就像“杞人忧天”一样,曾经被说过杞人忧天的人们,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吧。
(仲奇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本刊节选,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