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猫子”熬夜都在干什么
作者: 竹映月江不知从何时开始,有关熬夜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越来越多的人一边熬夜工作或娱乐,一边担心脱发、伤肝、猝死……伴随着这种纠结的心态,夜生活时间被不断拉长已经见怪不怪,早睡早起反而成为很多人需要“打卡”才能养成的好习惯。一说到夜晚,很多人会立即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市夜景,但在宋朝以前,古人其实并不太容易感受到这种繁华的夜色,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的宵禁制度都执行得非常严格。
古代的大中型重要城市基本上都集中在北方,而北方的地形地貌,又促使古人将城市设计成里坊制格局。就拿唐朝的都城长安来说,盛唐时期的长安,共有一百零八个坊和两个市,其中每个坊有两米半到三米厚的坊墙,坊门在日出与日落时定点开关,从而将长安城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区”。
实行宵禁后,各个坊的坊门一关闭,整座城市的主干道上就只剩下巡夜人员,再无闲杂人等出没。如此一来,既能够防止敌国的密探混进城来,保障城中居民安全,又能防止灾荒时期流民涌入城里,影响城市治安。
那既然无法出门,人们在晚上都干些什么呢?
刘向的《说苑》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晋国主乐太师)师旷闲谈,晋平公说:“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说:“何不焫烛乎?”可以说,挑灯夜读是很多读书人的选择。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曾在《劝学》一诗中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除了读书,古人也会加班,《诗经·豳风·七月》中的男子“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贫苦百姓在夜里,依然要为衣食住行奔波劳作,白天割下的茅草要在夜里赶着搓成绳索,抓紧时间修好屋子,因为开春还得忙着种百谷。女子在夜晚也不闲着,有忙着为公家养蚕缫丝的,也有忙于家务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夜晚都如此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也开始从上层社会蔓延到平民阶层。汉朝时期,随着社会安定,休养生息,粮食产量提升,酿酒业得到发展,饮酒不再是贵族专属的享乐活动。不过汉文帝时期推行的禁酒令规定,只有在腊日、伏日、社日,以及结婚日、大脯日等重要时节才能饮酒。虽然宴饮成为老百姓的限定欢乐,但偶或可以畅饮美酒的喜庆的夜晚自然是美滋滋的。而在魏晋之后,饮酒的禁令不复存在,对忙了一天的人来说,小酌几杯或是开怀畅饮就成了一种很有效的解压方式。
尽管宵禁制度严格,但是在汉朝,一些地方已经延长了营业时间,有了夜市的雏形。而且,在某些特殊的日子,百姓也会被允许在夜里上街。
比如上元节这天,朝廷会取消宵禁,全城百姓都能获得一次难得的狂欢夜福利。一时间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出门赏灯的游客。集中爆发的周边游,也能让当时的人们感受一把人山人海的火热,但不认路的小迷糊们此时可能就要面临与朋友走散而找不到回家的路的烦恼了。但是,他们倒也洒脱,在没有导航、没有电话的上元夜,人们并不会急着问路,而是会悠然闲适地接着逛,有时还真能在蓦然回首时,于灯火阑珊处遇到自己的意中人。
到了唐朝,在宵禁令的管控下,虽然城市的主干道上冷冷清清,城中各个里坊却形成了一个个小社区。特别是唐朝中期以来,商业渐渐渗入坊间,更是让人们的夜生活愈发丰富多彩。长安城各个坊中都有纵横全坊的十字街和小巷,每到夜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巷,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比如务本坊西门便自发形成了夜市,百姓们喝酒、“撸串”、闲逛,有时一玩就是一晚上。
务本坊夜市狂欢的热浪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其他里坊一见,纷纷发展起夜间经济。这其中,夜市办得最热闹的当属安南崇仁坊。据《长安志》记载,崇仁坊“尽夜喧呼,灯火不绝”。看起来这夜市的规模简直能撑起一座大唐不夜城了。
夜市的蓬勃发展大大削弱了朝廷宵禁令的效力,唐文宗气得七窍生烟,忍不住化身“咆哮哥”,高呼道:“京夜市,宜令禁断。”喂喂喂,你们不许搞夜市!快点把这些摊位都取缔了!
唐文宗的禁令之下,百姓们一边应付着“是是是,干完今天不干了”,一边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表示“都是骗你的”。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派人来查看情况,结果惊讶地发现夜市不但没消失,反而壮大了不少。长安城里的夜市摊从零星的几家变成了几乎全民参与,不同坊内竟然还像现代的美食论坛一样,评比出了各自的拿手菜和“网红店”,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不仅如此,长安城外的夜生活还迅速蔓延发展至全国。唐朝中期,诗人王建有一次去扬州旅游,发现扬州城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而这样的狂欢场面在晚唐诗人薛逢的诗词中,就变成了“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到了北宋初年,由于无力扭转人们的夜间娱乐习惯,朝廷将宵禁时间从一更改到三更。
饶是如此,随着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夜市经济长足发展,三更宵禁后,依然有人娱乐到天明。宋仁宗时期,朝廷顺势而为,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当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店铺夜市不可细数”,稳稳坐上了超级不夜城的宝座。
除了去感受夜市这种包罗万象的娱乐氛围,古人在家中自娱自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铺张一点的,花钱请来弹奏的、唱戏的、说书的、跳舞的,在家里近距离观看表演,顺便再办个诗会、酒会;经济实惠的,约上三五友人来家里,喝茶、侃大山、下棋……而我们今天玩的很多游戏的“初代版”都是古人打发夜晚时光的利器,比如古代版“大富翁”彩选格,古代版“飞行棋”樗蒲等。
不过玩归玩,乐归乐,总是在夜间响起的织机声才是大多数古代“熬夜党”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团子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古人原来这么潮》一书,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