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饭像冰山一样沉重

作者: 花花

不少青少年出于种种原因,会格外关注自己的体形,把BMI(身体质量指数)时刻谨记在心,当作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从减肥到厌食

这口饭像冰山一样沉重0

一开始没人能预料到,减肥会把她们推到生死边缘。

高一时,舍友们都嚷着要减肥,王冰也认为自己该更瘦点儿,“才能穿上漂亮的裙子”;初二的秦婉觉得,同学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的长相,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减肥;24岁的于琪习惯了亲戚见到她时恭维一句“最近瘦了”……一旦起了念头,她们就会在网上搜索五花八门的“躺瘦”方法。眼花缭乱的减肥资讯,借助社交媒体的推送机制,逐渐占据了她们全部的注意力。

她们用了各种方法让体重秤上的数字或BMI数值往下掉。秦婉会在家人做饭前称油、称盐、称糖,称好了,才能让他们烧菜。家人炒完菜后,她还要称菜的重量,然后几克几克地吃。于琪则是一口一口数着吃,每吃一口,都问自己吃饱了没。

不知不觉中,这些女孩滑向了一种致命的精神疾病——神经性厌食症。根据《中国神经性厌食症诊疗专家共识》,如果一个人的BMI低于18.5,且对自我体形评判不当,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者体重在半年内下降超过20%,就应该考虑患有厌食症的可能。

神经性厌食症多发于13~20岁的青少年,男女患病比例悬殊,约为1∶11。病人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胖瘦水平,无止境地追求体重下降,如无有效干预,最终会死于多器官衰竭,或由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心脏停搏、感染等。

最致命的精神疾病

这口饭像冰山一样沉重1

神经性厌食症是死亡率极高的精神疾病,也是公认最难治愈的精神疾病之一。

学界目前还不清楚神经性厌食症发生的具体机制。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疾病的进展越过某个节点后,患者的大脑会发生病理性的改变,继而出现认知异常,引发强迫行为。患者将无法再接受体重的增加,无法再理性看待自己的体形。即便周围人觉得患者已经瘦得脱离了美的范畴,但患者依然觉得自己太胖了。

当减肥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怎样才能更及时地关注到那些“越界者”?“按照国际标准,正常成年人的BMI为18.5~25,当BMI在18以下并呈现动态性降低时,就已经到了厌食症的预警线。然而以社会流行的标准看,大家会觉得女孩子有这样的身材很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乔慧芬说,“厌食症早期的表现常常被识别为爱美、减肥、自律,太容易被忽略甚至鼓励了。”

更棘手的是,厌食症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正常人减肥通常是光明正大的,瘦了几斤会乐于和周围人分享。但厌食症患者如果瘦下来,一般只会在心里高兴,不会告诉别人。”不少患者说,她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异常,但大脑会固执地强调食物的恐怖。秦婉曾试图自己在家恢复,但每次看到营养餐,她都觉得喉咙里有虫子在爬。“二两米饭,加上炒菜,一顿有五六百卡热量,人怎么能吃这么多饭?我一想到这些就感觉大脑要爆炸了。”

“一口饭从嘴巴外面被塞到嘴巴里面的距离,对厌食症患者来说非常遥远。这一口饭像一座冰山。”乔慧芬说,“露在水面上可见的部分可能与保持体形、减少体重相关,但水面以下的部分却可能被投射了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喜欢、自尊与完美主义、成败与控制感等复杂的心理。所以如果吃下这口饭,就意味着一切瞬间崩塌,你说这口饭是不是像冰山一样沉重?”

即便家长察觉到了异常,这份沉重也很难被理解。很多家长觉得,厌食不就是吃饭问题吗?所以,通常家长发现孩子生病时已经有些晚了。常见的情况是,家长会带着孩子在综合性医院的多个科室间辗转,有认为孩子得了胃病的,有因为孩子停经带去看妇科的,有带孩子去中医科调理的,也有带孩子去内分泌科检查激素的。

你被胖瘦标准绑架了吗

这口饭像冰山一样沉重2

在全球范围内,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都有低龄化趋势。这可能跟青少年越来越早地接触到网络,以及年轻的父母们自身崇尚理想身材有关。其实,胖瘦无法定义美,甚至连胖瘦本身,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哪怕是被广泛应用的BMI,其权威性也值得商榷。

某种程度上,BMI让人类的胖瘦有了量化指标。根据国际标准,BMI在25~30算超重,30~35属于一级肥胖,高于35表明一个人严重肥胖。但只考虑了身高和体重的BMI,真的能如实反映我们的胖瘦情况吗?

从统计学角度讲,BMI能反映一个群体的平均脂肪含量,但个体差异不该被忽视。近年来,BMI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身高和体重相同的两个人,身体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异。有研究显示,BMI同为25的男性,身体脂肪含量可能在14%~35%之间浮动;而BMI同为25的女性,脂肪含量会在26%~42%之间浮动。

此外,脂肪的分布位置也至关重要——脂肪分布在脏器附近比分布在四肢对身体的危害更大。但医生无法根据BMI来判断病人的脂肪含量和脂肪分布位置,也无法相应地评估病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除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也会对BMI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BMI或其他衡量胖瘦的标准,都只是比较粗糙的参考标准,不要执迷于此。那些冰冷的数值在健康的身体面前永远都微不足道,更不应该成为箍在一个人心头的一道致命魔咒。

(珍珠奶茶来啦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12期,Raven图)

上一篇: 意义的礼物
下一篇: 如果流星不坠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