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运动员发球前为什么要先吹一口气
作者: 剑外初闻当你沉浸式观看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折服于国乒运动员的高超球技时,一定会注意到,他们发球时经常做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被戏称为“中国乒乓秘术”。网友们形容这个动作是“龙之吐息”“注入灵魂”“魔法开始”……
此乃“吹气大法”——国乒运动员在发球前,会先对着手里的乒乓球吹一口气。别小看这个动作的重要性,2021年东京奥运会禁止运动员在场上吹球,刘国梁就曾坦言:“这次比赛的备战是极其困难的,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包括一些规定,比如不能吹球……”
运动员打球时也不太适应,在被提醒了无数次不能吹球后,马龙最后只能吹一吹手。许昕则紧急停住了欲送到嘴边的拿球的手——这一幕还被大家冠名“因吹思停”。
吹一口气为什么就这么重要呢?
吹表面的汗水
邓亚萍早在2021年就给出了解释:“人在紧张的时候手会出汗,再一抓球球就会受潮,这很容易直接造成对手失误。因为球上面那个点就弹不起来了,接球的时候球会有不正常的旋转,你一接它就滑下去了……”
简而言之,就是球上沾的汗水会影响运动员击球时的摩擦力,进而导致球的失控,把球上的水分吹干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在乒乓球运动的接发球过程中,除了基础的球和球拍撞击产生的弹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摩擦力的运用。当有人用球拍对球施加了特定角度的力——此时球拍和球的运行方向不垂直——球拍和球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会使得球旋转起来。
这样的旋转球,其飞行轨迹、弹跳角度和速度都和非旋转球不一样,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复杂性。高手过招,各种旋转球是必不可少的。对观众而言,旋转球也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
而研究显示,接触面有水会让球拍表面的橡胶的摩擦力大大降低。对运动员来说,这样的变化让球不再可控,可能导致击球出界。
由此可见,摩擦力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是多么重要。
除了对着球吹气,很多运动员还会对着球拍哈气,目的是要减少球拍上的灰尘,恢复球拍的黏性,增大摩擦力。
用处在心里
邓亚萍在自己写的书《心力》里曾坦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女单决赛中,她本来2∶0领先对手,但是紧接着就输了两局,被对方追到2∶2。决胜局她之所以能以21∶5完胜对手,只是因为她在逆风翻盘前做了一个动作。
那也是她一直以来的习惯,在濒临崩溃之际——“几乎每一个发球回合前,我都会用手摁3下球台。不是很快地摁,是用力地、慢慢地,摁一下,摁两下,摁三下。”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这是邓亚萍的教练教她的方法,她退役后才知道这是一种叫作思维阻断的抗压方式。
对邓亚萍而言,如果没有那3次手摁球台动作的强制介入,她可能会一直困在“我千万不能再失误”“我一定要卫冕”的杂念里。
合理推测,国乒吹球这个动作,对场上很多运动员而言,也起到了思维阻断的作用。
在赛场上,运动员所要面对的最大的对手往往就是自己的消极思维。因为被脑中的消极思维吞没,最后运动员们可能真的会一步步走向自己预判的失败。
消极思维阻断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告诉自己:别这么想。你可以选择拍自己的大腿,掐自己一下等。
研究表明,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思维阻断更有效果,且所做的动作如果能使自己短暂地从当前的任务里脱离,效果也会更好。
小小的动作,大大的效果
运动员在发动技能之前进行自我调节的行为,还有一个叫法是“上场前例行动作”(以下简称“例行动作”)。
例行动作的范围很广,从开场前的热身、试着比画几次动作、想象一下场上的流程,到和观众挥手致意等,全部都算。
对乒乓球运动员而言,吹球、摁球桌、擦汗,以及进行一些简单的跳跃和拉伸也都算。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真正开始之前,都会有一套固定的例行动作。
这些动作的好处很多,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改善情绪、减少焦虑、提升对局面的掌握感……
例行动作可以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前者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和准备;后者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而不需要意识控制——比如,对很多乒乓球运动员而言,吹一下球,或对着球拍哈气。
无意识的动作不仅不会占用有限的注意力,还能维持运动员动作的熟练、流畅和稳定。在有压力或者可能出现变数的情况下,这些大脑自动设定好的程序还可以帮助运动员稳定心态、增强自信,便于他们随时灵活地调整身体,应对场上的新情况。除了吹球,国乒队的许多运动员还有在发球的时候跺一下脚的习惯。虽然此时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手上,但是这个脚上的动作也无意中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了重心。
(请来一罐可乐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胡晓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