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机器人梦想
作者: 陈根打造出具有人形与人类意识的机器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更好地充当人类劳动力。马斯克说过,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短缺,人类更应该将精力放在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上。然而,想让机器人更好地充当人类劳动力,就需要让机器人适应人类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社会是根据人类来设计的,而一个类人机器人,只有在功能机构及智力层面都具备类人的能力,才能实现最高效率的劳动。
另一方面则是需求所致。在很多领域,机器人作为侍者,具有人类的外表才更容易被接受。如产后护理、幼儿陪伴、老人看护——人类与人形机器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对人形机器人或玩偶的好感度,会随其仿真度的提高而增加。当仿真度达到一定程度,在我们看到既不像人类也不像典型机器人的仿真机器人时,我们的情感会突然逆转,本能地觉得不正常并产生厌恶和恐惧等回避反应。只有当仿真度继续提高,我们的情感反应才会再度回转。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大致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种类型。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应用领域不同——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业化时代,汽车、电子、家电等制造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拉动了工业机器人的蓬勃发展,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医疗、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有望拉动相应服务机器人品类的需求。尤其是在高风险的服务型行业,如医护、救援、消防等,机器人代替人类的需求更强。
从辅助人类的角度来看,服务机器人通过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能有效提升人类现有的工作效率。这类机器人并不是全面替代人类,而是以与人类协作的形式共存。
比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而家务机器人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满足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从单纯的工具性应用到情感交流、日常陪护,服务机器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创造新领域来说,随着行业的发展,服务机器人也开始在“人做不到的事”和“人不愿意做的事”上不断涉水,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一些专业机器人在极端环境和精细操作等特殊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军用无人机等。
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完成一些人手无法完成的极为精细的操作,手术切口也可以开得非常小,从而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反恐防暴机器人可替代人们在危险、恶劣、有害的环境中,进行探查、排除或销毁爆炸物,此外还可应用于消防、解救人质,以及与恐怖分子对抗等任务;军用无人机可应用于侦察预警、跟踪定位、特种作战、精确制导、信息对抗、战场搜救等各类战略和战术任务,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心香一瓣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ChatGPT:读懂人工智能新纪元》一书,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