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老王
作者: 佩艺当着本人的面总要叫“老师”才好,但背地里大家都叫他“老王”。老王总穿着一件灰色外套,肚子圆圆的,走起路来不紧不慢,提着个公文包,里面是教学用具,还有一本《论语》、一本《庄子》。
凡初识老王的人,总以为其脾性较好,宽以待人,但只有本班学生知道,他有时也很严厉,从不过度褒奖,总希望学生个个努力,有些“爱之深,责之切”的意思。
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学后的第一份语文作业,竟是誊抄《论语译注》,篇目之多让很多同学怨声载道,他只是笑笑不做解释。当时用了多长时间完成这项作业,我已记不清,只是后来做事时,脑海中偶然模模糊糊浮现出一两句《论语》,方知文字的力量。
老王教书时也与其他老师很不一样,教诗词时他先不教中心思想与语言表达,而是与我们一起诵读,配着舒缓的古典音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总说诗词是诗人心境的表达,语言之美在于诵读,大声诵读既是对文字的尊重,也是体悟诗词之美的关键。
老王很喜欢朱自清的《春》,光是这一篇文章便讲了两个星期,手法、主旨一讲就能讲到春天,讲到被人遗忘的春天。听他的课,总能感悟到一些文字之外的东西,课上的文字就像情感的载体,以此为基础却不喧宾夺主。受他的影响,我们也乐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四季变换的活力。
记得只有两次上课,老王的眼眶是红的。一次是讲《背影》这篇文章时,他每念一遍“背影”二字,声音便哽咽一次。那时老王的语言里有一种沉重的爱意,我们在那一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爱无声,恩重如山。后来得知,老王的父亲在前一晚去世,可他依旧在第二天认认真真地上课,强忍悲痛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莫要“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有一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诗词朗诵,他将喜爱的诗词结集成册,选取几段全班诵读。具体内容随时间流逝已印象模糊,我只记得那些诗歌富有激情,蓬勃向上,他勉励我们勤奋上进,祝福我们有锦绣前程,我永远难以忘记那时全班一起朗诵时的意气风发。
毕业后,家长们给老王送了一面锦旗,红色的锦旗鲜艳明丽,但我始终觉得锦旗上的字写不尽老王的师恩如海。前两周,有幸与老王再见一面,他关切地问我的近况,告诫我要志存高远、勤勉笃行。他上课时的讲义我打印出来,装订成厚厚一册,想留作纪念,后来还是赠给了学弟学妹,只盼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受教。毕业时和他拍摄的合照一直挂于我的书桌前方,每当我偶感疲倦、想要偷懒时,只抬头看一眼他在暖黄的灯光下微微张开的唇,仿佛又听到他诵读诗句的声音,以此也有了些力量。
老王是个普通人,但他散发的那束光,落在了每位学生心上。
(本刊原创稿件,胡晓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