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节目”多
作者: 周立德春节是我们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好玩儿的传统习俗。那古人都是怎么过年的呢,让我们通过古诗去一探究竟吧!
如今,我们过年之前,都要把房屋打扫干净。这其实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古代也是如此,比如南宋诗人戴复古就曾在他的《除夜》里说道: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涤尘嚣”,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清洁,更是对心灵的净化,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能够洗去旧年的疲惫和尘埃,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
打扫屋舍、燃香祭拜,大人们把年味营造出来了,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尽情地享受,其中之一便是穿新衣。穿新衣也有辞旧迎新的寓意,于是主妇们会在年前给家人赶制新衣,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辞》描绘过这种场面: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幡胜”和“闹蛾”,都是用丝绸或金银彩箔绣制而成的,由此也能看出大家对春节的重视。民间有传说,正月不动剪刀,所以年前主妇们就特别忙。
主妇们做衣服,男人们干什么呢?
写桃符。
听说喝屠苏酒和写春联更配哟!不信,我们看看陆游他老人家《除夜雪》中的惬意生活: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如此诗情画意,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年味。
除夕当天,热闹的节目就更多了。
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儿童炫彩衣”;鞭炮声也响起来了,用杨万里的话来说就是“梦中爆竹报残更”;不过最精彩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把这些热闹事儿全说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屠苏、爆竹,这些节日的元素占全了。说到小孩子都喜欢的爆竹,还有一首诗更好玩儿,它就是南宋范成大的《爆竹行》,里面描写放爆竹的过程真是很生动: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鞭炮是宋代以后的称呼,最早的鞭炮就叫爆竹。爆竹,是燃烧竹子使其爆裂,放爆竹也有除旧立新、祛除鬼魅的意义。
伴随爆竹的声响,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也上桌了。很多家庭都会把年夜饭做得很丰盛,我们看看南宋诗人方岳《除夕》诗中的年夜饭怎么样:
守岁团栾谢两侯,堆盘水陆有珍投。
鲟香透白琼瑶片,虾醉殷红玛瑙钩。
有像琼瑶一样雪白的鲟鱼片,还有似玛瑙一般殷红的醉虾,这样的年夜饭让你流口水了吗?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看“春晚”!当然了,这是王公贵族的待遇,请看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纳兰性德是怎么说的: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在寒冷的除夕夜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真的如往年一样绚烂呀!
清朝皇宫“春晚”够热闹,我们再看看唐朝皇宫里的“春晚”,以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实记录,这首诗也叫《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宫殿的台阶下排列着森森戟戈,优美的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普通人家没有“春晚”可看,那干什么呢?守岁。守岁也就是通宵不眠,清初戏曲家孔尚任曾写过这种场景: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守岁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之情和对新年的美好希望,所以大人孩子都围着火炉熬夜。
守岁时还干什么呢?“倾囊分遍买春钱”,这句话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给小孩子压岁钱。压岁钱,本来叫压祟钱,就是压住那些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此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如果对亲朋好友表达祝福,会采取什么方式呢?看看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是怎么在《拜年》中表达祝福的: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临近春节,大家都很忙,所以赠送贺卡就是非常流行的做法,有点儿类似我们今天的短信或者微信拜年。尽管这样有些像繁文缛节,但是大家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
不过我们还听过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也是人的情感最需要释放和慰藉的时候,我们看看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表达吧!
春节时,杜甫写下了“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表达了对儿子的疼爱和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团聚的渴望。
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贬到荒僻的潘州,刘长卿写下了“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相对于杜甫和刘长卿,无官一身轻的孟浩然则比较洒脱。他的心情在《田家元日》中展现得一览无余: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想一想,我孟浩然今年已经是四十岁的人,虽无官职也无俸禄,但仍担心农事,我也扛起锄头跟着牧童一起来劳动。有经验的农家人在推测今年的收成,希望大家都能有个丰收年。
知识卡片:爆竹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初就是把竹子放在火中燃烧,使其发生剧烈声响吓跑野兽。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也就是现在鞭炮的雏形。
知识卡片: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等。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另一来源是春贴,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