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杨靖宇的马刀
作者: 李姝在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中,有一柄锈迹斑斑的马刀,那是杨靖宇将军开辟南满游击根据地时佩带的战刀。刀刃上斑驳的蚀痕里,凝固着白山黑水间十四载血火交织的岁月。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谁也没想到,这个放牛时总爱缠着私塾先生问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英雄。
他从小目睹乡亲们受尽压迫,心里埋下了自强抗争的种子。18岁那年,他在开封纺织工业学校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就像在黑夜里看见了火把。当老师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他激动得在课本上画下一柄刺破乌云的长剑。
1926年冬,21岁的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中原大地的革命烈焰。多次被捕入狱的磨难,让他的信念愈发坚定。每次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他总是不顾伤痛,立刻投入新的战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化名“老张"来到哈尔滨。寒冬腊月里,人们常看见一个穿着露棉絮灰大褂的“怪人":他在冰街上奔走,张嘴笑着组织电车工人罢工,破棉鞋在雪地里踩出坚定的脚印。
1932年冬,为贯彻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杨靖宇单枪匹马深入吉林深山,寻找抗日的有生力量。被土匪常占扣押时,杨靖宇镇定地说:“咱们都是中国人,枪口该对准侵略者!"他啃着冻硬的窝窝头,用树枝在地上画抗日地图,硬是把这群“山大王"变成了抗日联军。
1938年冬,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杨靖宇带着战士们刨开积雪找松子,嚼着草根唱军歌,始终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0年初,杨靖宇率领所部迁回到濛江县(今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一带活动。每年的一二月份是东北最寒冷的时候,山林里的气温常常在零下40度以下,队伍里吃穿都成问题。为了生存,抗联战士袭击日军的据点,夺取粮食。若不抢粮食会冻死饿死,抢粮食则面临战斗牺牲。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刻,杨靖宇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有时好几天都没有粮食吃,就啃树皮。有时炊事班淘换到一点儿玉米,给他做了玉米饼子,他都不肯吃,送给伤员吃。林子里的猎户,送他件皮大衣,他也不穿,披在哨兵的身上。

2月18日,两名战士寻找食物的时候被日军发现,不幸牺牲。日军在他们身上发现了杨靖宇的印章,确信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调来大批军队,切断公路,封锁山林,搜捕杨靖宇。杨靖宇孤身一人,饥寒疲惫。
2月23日,杨靖宇到达濛江县三道崴子,在战斗的间歇用枯草、树皮、棉絮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他的衣服已经破烂,穿的鞋子也坏了。敌人包围他,向他喊话,劝他投降,而他回应敌人的是一声声枪响。杨靖宇在与敌人的对射中负伤,他左手不能开枪,倚靠着树干,坚持与敌人战斗。激战二十余分钟后,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杨靖宇以身殉国,为抗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35岁。
如今,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玻璃展柜里,那柄马刀仍折射着凛冽寒光,无声却悲壮。每年清明细雨纷飞时,总有系着红领巾的学生前来寻访杨靖宇将军与抗联战士的烽火印记。暖黄灯光下,讲解员轻抚泛黄歌词,
T教孩子们吟唱祖辈相传的歌谣:“年三十,月黑头,抗联队伍路过俺山沟;荞面饺子野猪肉,军民同饮壮行酒"聆听稚嫩的歌声,恍见漫天飞雪中,将军衣襟猎猎的身影正含笑回望。当新时代的流金光晕漫过黑土地,杨靖宇将军的雕像仍巍然凝望,目光穿透层林尽染的山峦一一那里,无数后来者在民族复兴的晨光里高举信仰的火炬,将赤诚的星火燃遍万里山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isn202505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