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人如何避暑
作者: 周立德
盛夏的炎热令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此时此刻,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猜是躲在空调房里,如果还能吃着冰淇淋,那就更惬意了。
但大家是否想过,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是怎样熬过那些炎热的日子呢?幸好古诗词给了答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古人有趣的避暑方式吧!
想避暑,那就少穿衣。
面对高温,李白嫌摇扇子太累,干脆脱掉衣服躲进山林里,任由林间的凉风吹过。《夏日山中》的这种避暑方式确实很洒脱,有魏晋风度: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还有什么好办法解暑呢?吃冷饮哪!
唐代确实有冷饮,但价格十分昂贵。直到宋代,冷饮才越来越多,在宋代当“公务员”,甚至不需要自己掏钱买冷饮。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咏酥》中描写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觉: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冰酥,大概就是最早的冰淇淋。这种冰制品,看着有点儿腻,但吃起来很清凉,看上去是凝固的,但入口即化。
不过,吃冷饮毕竟还是奢侈的事,用冰给水果降温,这种方式还是很普遍的。吃冰水果的凉爽感觉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王安石的大弟王安国就曾在《苦热》中说道:
出门无路避飞沙,长夏那堪暑气加。
永昼火云空烁石,华堂冰水未沉瓜。
酷暑难耐的夏日,真是让人无比烦躁,要是能有冰镇的瓜果该多美好哇!不过即使没有现成的水果,还有一种专属的消暑饮品备受欢迎,那就是茶。宋代梅尧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写道: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在幽静的禅房中,满眼的花木,郁郁葱葱,喝着天然的消暑饮品,凉自心生。喝热茶确实可以消暑,如果再配上幽静的寺院,消暑效果倍增。
寺庙向来被视作“清凉境”,不管是都市中的名刹还是山林中的古寺,都能成为古人的避暑胜地。梅尧臣爱到寺院里喝茶,生活在南宋的刘克庄也有同样的爱好,从《东岩寺避暑》这首诗里就能看出: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刘克庄享受着山寺的雨气与凉井,甚至还担心自己着凉。如果能去寺院那自然是好,可要是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办呢?
不怕!那就找一些通风的地方,比如登楼避暑,身在高处,自然有风来。唐代的裴度深谙其道,他就一个人跑到了高楼之上,凉爽之余写下了《夏日对雨》: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楼高有清风,楼前有水池,还有一场畅快淋漓的大雨,一扫人世间的酷暑,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清凉的惬意时光。
如果家附近没有高楼,也可以找个凉亭;如果凉亭都没有,那去自家小院,白居易就是这么做的。他端坐院中写下《消暑》,你也可以感到凉风袭来: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只有当一个人静下来,才会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声音。
也许你还要问,那没有自家小院呢?看看杨万里这首接地气的诗——《新暑追凉》,提供了避暑三件套:猫枕、桃笙、苦竹床。
去岁冲炎横大江,今年度暑卧筠阳。
满园无数好亭子,一夏不知何许凉。
待等老夫亲勘当,更招幽鸟细商量。
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
猫枕不是猫睡的枕头,而是瓷枕,桃笙是桃枝竹编的竹席,还有苦竹做的床,感觉都很清凉,就是这三样东西构成了一组纳凉图景。
借助物件避暑,古人也是脑洞大开。比如晏殊,他的消暑宝贝则是玉碗。来,看看《蝶恋花·玉碗冰寒消暑气》是怎么说的:
玉碗冰寒消暑气。
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
精美的玉碗,又冰又寒,它原是在地窖中储存冰用的,如今拿出来正好可以去除这烦人的暑气。卧在青绿色的竹席纱帐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读到这里,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吧,古人避暑的办法还真是挺多的。最后再欣赏一首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想不到夜晚和中午一样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不时有阵阵清凉的感觉,但并不是风。这首诗很有意思,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
知识卡片:凌人
“凌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采冰事务。《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道:“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也就是说,每年冬天,凌人都要带领众人采冰,封存在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来年夏季使用。
知识卡片:饮子
饮子就是用一些芳香、口感较好的药材,熬煮成汤,又称“熟水”。饮子种类较多,比如紫苏饮子、沉香饮子、麦冬饮子、豆蔻饮子等。苏东坡就亲自熬过“麦冬饮子”,李清照则常年以“豆蔻饮子”代茶。这些种类繁多的饮子,就是宋代除了茶和酒以外,最流行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