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不一样

作者: 周立德 

这个秋天不一样0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场秋雨过后,气温断崖式下降,正常人都会“悲秋”,文人更是如此,尤其是遇到困境时。然而有个人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名字叫刘禹锡。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这位血气方刚的皇帝想重振大唐雄风,于是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心怀天下的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但遗憾的是,反对的力量更加强大,宦官、藩镇、官僚各种势力拧成一股绳。改革派虽然有皇帝和王叔文等人坐镇,但无奈对手太强大,永贞革新失败了。

唐顺宗被迫退位后,34岁的刘禹锡也被贬至朗州。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刘禹锡这个人就是洒脱,面对朗州的秋天,别人都是悲悲戚戚,他却写出了别致新颖、豪情万丈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说的是事实,悲秋的诗作确实很多。战国时期的宋玉在《楚辞·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朝诗人杜甫在《登高》中说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词人晏殊也曾感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秋万物凋零,难免有凄凉萧瑟之感,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刘禹锡却看不惯这种悲戚的感觉,反而赞美秋天——我言秋日胜春朝。春朝是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刘禹锡认为,这秋景远远胜过人们心目中美好的春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所有诗词中的景物都寄托着情思。万物凋零的秋天自然会引发悲情,尤其是遭遇苦难时,心情就更不好了。那反过来说,刘禹锡是遇到了高兴的事,才说秋景胜过万紫千红的春色吗?并不是!

前面我们说到刘禹锡34岁被贬朗州,你可知道此前的他有多风光吗?21岁就进士及第,同年又考过了博学鸿词科,30岁进入御史台工作。你知道这有多难吗?不说别人,就说大他4岁的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遭失败,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仍然失败。由此来看,刘禹锡多么意气风发!

然而大环境却不太好,安史之乱后期,朝廷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皇权越来越弱,导致宦官专权,所以刘禹锡等改革派才没有取得胜利。“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这说明刘禹锡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能看到美好的事物,乐观豁达的心境跃然纸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用典型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秋高气爽,白云悠悠,一只凌云的仙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在云霄遨游。

但为什么是仙鹤而不是大雁或麻雀呢?因为刘禹锡把自己比喻成了仙鹤,鹤是飘飘欲仙的,鹤是优雅从容的,鹤是威武不屈的,而且一个“排”字也写出了鹤的气势。如此壮美的场景激发了作者心中的诗情,鹤飞冲霄是实写,诗情旷远是虚写,虚实结合,把刘禹锡这种乐观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展现得一览无余。

同样一朵玫瑰,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花朵,而悲观的人看到了刺。同样的秋天,在刘禹锡眼中却灿烂无比、豪情万丈,这种乐观从容的人生态度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知识卡片: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发生在唐顺宗执政期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以失败告终。唐宪宗即位后,将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先后贬为远州司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