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作者: 周立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公元754年初秋,岑参踏上了西行的路,目的地是边塞诗里经常出现的地点——轮台。当时西北边疆一直在打仗,作为大唐好儿郎的岑参,虽然不能像武将那样上阵杀敌,但也有着建功立业的梦想。

此前,岑参曾去过武威,那时他就喜欢上了塞外风光。相比之前,此次目的地更远,他的报国之心也更坚决。第二次出塞,岑参要去给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做判官。那岑参要当判官了,之前的武判官就得离开。于是,岑参就在送别他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大唐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和王维送别元二的场景朝雨不同,岑参送武判官的时候下的是一场大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风吹过,白草全都倒伏在地上。白草是很坚韧的,它们全都折了,说明风雪之大。

这场雪下的时机也不寻常,是八月!为此,岑参诗情勃发,才说出了这两句经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那远远近近的树林,雪花凝结在上面,就像是千万棵梨树一夜之间都绽放出了白色的梨花。前人通常用雪喻梨花,比如南朝的萧子显就曾写过“洛阳梨花落如雪”,后来的诗人都这么用,但是岑参却独辟蹊径,用梨花喻雪,大雪落下就像梨花盛开。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和灵动,很有神韵。

大雪过后,气温下降。“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和“湿”这两个字用得妙,写出了雪势大与雪粒硬,不管是狐裘还是锦衾,什么衣物都不足以御寒了。如果这会儿打仗会怎么样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是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将士们纵使胳膊很有劲儿,也难以拉开冻硬的弓弦。再看看身上,是冰冷的铁甲,如果半夜气温骤降,手一挨上去,就能粘掉一层皮。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走出帐幕,放眼远望,阴冷的高山石崖上,冰雪纵横,天地间灰蒙蒙一片。这两句有些夸张,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也表达出岑参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愁。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雪继续下,已经安排好的饯行宴会照常举行,这种场合容易触动其他人的思乡之情,这也是岑参感到“愁云惨淡”的原因。宴会在中军大帐举行,帐外北风呼啸,帐中乐声悠悠。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边塞诗的重要意象,集中使用也表达出了极致的离别愁绪。

宴会持续到了晚上,还没有结束,诗人可能是想出去透透气,走出帐外,雪还在下。“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是军营的门,傍晚的雪越下越大,军营门口的帅旗被冰雪冻住,连风都吹不动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帅旗被疾风向着一个方向猛吹,就像冻僵了似的,无法翻卷。

第二天,雪霁(jì)天晴,武判官早早动身。“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大家去轮台城东送他,东去的道路盘绕着天山,大雪没过了马的膝盖。“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兜兜转转,武判官和随从的马队就消失了,只剩下雪地上的马蹄印,还有诗人眼中不尽的迷茫和怅惘。言尽而意不尽,写出了战友们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知识卡片:边塞诗

边塞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感等。写作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李益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