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句是怎么回事

作者: 周立德/文 胡文光/图

倒装句是怎么回事0

经常读文言文的同学都会有一种感觉,古人写文章有时候怎么“颠三倒四”的呢!其实这不是语病,而是一种文言句式,叫倒装句。倒装句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那它都有哪些类型呢?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

谓语前置

正常的句子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有时候也会颠倒过来,变成谓语在前、主语在后,通常用逗号隔开。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比如:上哪儿去吃饭啊,你?

设置情境:《愚公移山》的神话中说到,北山有个人叫愚公,他感觉在大山里生活很不方便,就打算把山移走。有个叫智叟的人讥笑愚公,他说:“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是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这一把年纪,剩下的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这些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知识点讲解: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就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简直太愚蠢了”。把“甚矣”放在前面,智叟是为了强调愚公的愚蠢。

宾语前置

通常来讲,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如果把宾语提到前面去,就是宾语前置了。比如:饭吃完了,饮料也喝完了。正常语序应该是:吃完了饭,喝完了饮料。

设置情境: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故意刁难他,只给他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于是,刘禹锡提笔写下《陋室铭》,在文章中说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知识点讲解:“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是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设置情境:公元795年至800年,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于是,韩愈写下《马说》,委婉地表白心迹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他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识别千里马的伯乐。韩愈在文中是这样描述千里马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是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知识点讲解:“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者”的倒装。“中心词+之+定语+者”,可以看作是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介宾后置

用介词“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翻译为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动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作状语。

设置情境:公元223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病死,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写下了言辞恳切的《出师表》。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提到了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知识点讲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这种介宾短语后置的情况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