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专业类别:教育学和心理学一个属于教育学门类,一个属于理学门类下的心理学类。两个学科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辅相成的学科领域。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而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还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施。
选科要求:教育学一般没有选科要求,但院校多会把这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放在历史类;多数院校对心理学没有选科要求,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院校会要求物理必选,甚至物化必选。
教育学:教育,而不是教学
通俗来说,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教育,以及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是一个偏向于理论研究或是更深刻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教育学不培养特定学科的教师,不怎么关注具体的教学技能。
我们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研究设计等。
教改、薄弱学校的改造以及国内的教育制度、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的办学事迹等都可能是我们的课堂探讨主题。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学校,教育学专业就是培养“未来的教育研究精英”的,所以我们大都有继续深造的心理准备。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些院校会在专业方向上有所侧重。如增加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到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工作能力;增加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信息化支撑下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在有的师范类院校,这个专业也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教育学的毕业生不以做某个学科的教学为主要工作,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是教育学专业学生中很常见的选择。就业的主要工作方向有如下这些。
1. 到各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从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岗位的门槛比较高。
2. 在“互联网 + 教育”的大潮之下,教育设计师、职业指导师、公共事业管理师等岗位大量涌现,这些岗位也很适合理论功底深厚、知识面广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
3. 进入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报社、新媒体,从事教育类图书、项目活动的策划和编辑工作。这也是教育学毕业生比较常见的去向。
心理学:感性与理性的碰撞
许多人以为,心理学是一门洞悉人心的学问,能够让人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看清对方的内心。其实不然,心理学不是玄学,虽然它最早起源于哲学,但在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了心理实验室后,心理学就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心理学由此诞生。每一个心理学学生都需要上一门独立的课程——《西方心理学史》来系统了解心理学的过去。
在学习方面,大学的前两年里,我们会陆续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通过普通心理学,我们可以对于心理学的整个轮廓初窥门径,从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入手,初步地探究一个人的日常言语行为的支配因素。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做决定的”“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等问题,那我们便需要其他课程来帮助我们。比如,实验方法和统计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这两门课程分别教会我们如何用科学的实验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如何将实验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完成科学研究的必备技能。
完成了基础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到了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的大三了。在这一年里,学校会推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以供大家选择。根据自己的偏好,你可以选择我们未进入心理学专业时就耳熟能详的心理咨询方向课程,也可以选择消费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犯罪心理或者学校心理学等课程。除此之外,如果你有一颗搞科学研究的心,那你还可以选择学习更深层次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神经科学等课程。
由此看来,心理学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千条万道。没有“读心术”、不限于心理咨询,它是一门还在蓬勃发展的学科,同每一个专业一样,都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