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啊,北京!
“那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啊?北京到底有谁在啊?”
既然这么问了,那就让我们数一数吧——
小时候课本里读到的故宫、长城、天安门、白塔在;
传承了中华厚重传统文化的北京中轴线、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
承载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双重荣耀的鸟巢、水立方、冰丝带、奥林匹克塔在;
最Chill(网络流行语,意为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态度或环境)的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在;
798艺术区的雕塑、标语、咖啡店在;
望京小街的艺术天幕、音乐喷泉、德国啤酒在;
……
天堂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一下雪,北京就会变成北平,故宫就会变成紫禁城。
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夜景,蓝调时刻的繁华与浪漫。
总要来次天安门广场吧!看看与太阳一同升起的五星红旗,感受自己铿锵跳动的心脏和涌上颅顶的热血。
在北京,走进酒吧、咖啡吧,看看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你会在这里与各行各业的年轻人相遇。
是啊,谁能不爱北京呢?单单只是那故都的秋,就能让郁达夫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当梦想撞上现实
多少人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来到这个共和国的首都,开启自己追逐梦想的旅程。做互联网的来北京,做传媒的来北京,做金融的来北京,送外卖的来北京,送快递的来北京,做月嫂的来北京……各行各业在北京熙熙攘攘。
他们知道,“在北京,你绝不会因为一分努力就能在国贸随便刷卡,也不可能因为两分努力,就能体面地活在三环里,你只有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有机会在这里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唱着,“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北京,北京”,内心是压也压不住的火热。
然而,京城大居不易。真正在北京生活,你很快就会被这个巨型城市粗粝的一面无情刮擦:它不会给你很好的住宿条件,三环内一个带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10年前的租金是4000元一个月;它不会给你很好的气候,最美好的秋天转瞬即逝,更为常见的是雾霾与沙尘、寒风和酷暑;它不会给你很好的城市通勤体验,无数张班味十足的脸一起从这条地铁挤到那条地铁,辗转换乘出站后,还要用共享单车才能到公司。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郁达夫最为怀念的闲情逸致,对今日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崔钢林在交通高峰期到这些地点去,那么他花费的时间将分别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两个小时”。(李海鹏:《车陷紫禁城》)
张雪峰说得一点也没错——不要去看三里屯,不要去看SOHO,不要去看故宫三环里,那不是真正的北京,那是有钱人的北京。你要去看看早上七点的宋家庄,去赶第一班公交车,去挤能把人挤吐的地铁,去试试1500人抢着上一辆车是什么概念,那才是普通人的北京,是北漂人的北京。
行动不便的史铁生曾如此感慨:“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不想焦虑,或者说,不想“卷”的年轻人,回去家乡,或者去往成都、杭州、长沙等新一线城市,或许更能寻求到自己理想中的新生活。
让梦想成为现实
在“逃离北上广深”热潮还未完全散去之际,“回笼漂”也正悄然兴起,那些难以适应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也无法忘记一线城市繁华和激情的年轻人,兜兜转转,又重回“北上广深”。2024年5月,智联招聘联合智库机构泽平宏观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显示,流入北京市的人才数量占总流动人才的比例从2019年的-3.9%恢复至2023年的0.5%。
“北京确实很难,但它给予的机会和平台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可以参与到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中。这种见识和经历,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北京确实很难,但它给予的机会和平台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可以参与到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中。这种见识和经历,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就以目前没有人不在讨论的人工智能(AI)来说,北京有着最直观的AI密度:
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24)》,北京市内约有2200家AI企业,2024年创造了3000亿元的AI核心产业规模。尤其是海淀区,据公开信息,海淀区现有AI企业已超1300家。
目前共有94款大模型在北京备案,占全国约四成。北京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的大模型DeepseekChat出现在2024年5月15日的市委网信办备案名单中,同一批还有来自小米、腾讯等公司的18款大模型。
在你追我赶的AI军备竞赛中,没人能预测下一次DeepSeek式的创新成果会如何出现。拥有最密集人才、教育、企业、创投资源的北京,也要在新一轮的爆发中继续迎接挑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亦是北京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北京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至9个。9个创新医疗器械和9个三类AI医疗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国首家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和全市首家量子科技产业园揭牌;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火箭大街”启动建设。
而随着DeepSeek的火热,北京在发展重要产业之余,也意识到人才是城市产业的核心力量。于是,继2021年7月,北京放下高傲的姿态出手引进人才后,时隔3年后的202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迭代升级“人才十条”2.0+政策,打出了一套“引育用留”的组合拳:
收到经开区企业笔试、面试通知的应届生(本科及以上,毕业3年内或在读毕业年级),单次最多可享受3到7天免费住宿,租金全免;与经开区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的应届生,可享受一次性3个月免费租住,租金全免,其他费用由个人承担;免费租期过后选择继续续租的,前3年租金补贴逐年递减:第1年补贴市场价租金的75%,第2年补贴市场价租金的50%,第3年补贴市场价租金的25%,3年后恢复市场价;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以及取得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REF排名前30名的国(境)外院校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回国时间3年以内),进入经开区重点用人主体工作满1年的,连续3年分别按照博士生每人每年5万元、硕士生每人每年3万元和本科生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给予专项奖励。
除了企业推出“引育用留”人才政策,拥有全国领先高等教育水平的北京,在教育方面也不甘落后。
2025年3月2日,清华大学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覆盖面;从高校发展规律来分析,当学科交叉成为创新主流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有助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因此,此次清华大学扩招,恰似投入教育湖面的智慧石子。在AI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清华大学的扩招或许正在孕育着高等教育的“奇点时刻”,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无疑会再一次站到“风口”上。
在北京这座城市里,“住房与户籍”这两座大山压着北漂们不愿意再“卷”下去,于是他们想逃离这座城,回到自由舒适的生活中;然而,北京的顶尖资源和其他城市不曾有的机遇又对年轻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于是他们无法割舍心中的梦想与追求,再次重回北京。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体验,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
北京,这个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既在时代的浪潮中更迭与变换,也看着人们在这里经历欢笑和泪水、相聚和别离。
祝愿所有要逃离的逃离,要留下的留下,各得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