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英辩”

作者: 未陶

“英辩”是英语辩论赛的简称,比赛时正反方围绕一个辩题用英语进行辩论。英辩的辩题和正反方都是在比赛时当场抽签确定的,给辩手的准备时间只有大约半个小时,所以十分考验辩手的英语口语水平、思辨能力以及知识面。

我对于英辩的了解始于高中时期。那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兼任班主任,她热爱英语,大学时曾在英国游学。她不仅要求我们要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更鼓励我们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不同的文化。她曾利用自习课给我们播放经典的英文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伟大的辩论家》,主人公以语言为利剑,为自己的群体争取利益。从那时起,英辩便在我这个选修了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生心中生根发芽。我梦想自己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有机会站上辩论的舞台,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激情。

打破“乡村音”,工科生也有英语梦

“想提升思辨能力,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吗?”“想提高英语水平,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吗?”“想和来自全世界的小伙伴一起‘头脑风暴’,迸发思维的火花吗?”这是我大一时,学校附近一所外国语大学的英辩队张贴的招新广告上的话。当时,我就看得入了迷,充满了兴趣。

只是,高考后,我入读的是一所理工大学。作为一名工科生,对于英语的执着似乎显得有些“不务正业”。高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很多工科生来说似乎就已经相当够用了,但一次选修课上的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这还远远不够。

那是一门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公选课,由学校一位十分受欢迎的外教主讲。他不但水平高,而且讲话幽默风趣,上课时教室里往往人满为患。就是在这门课上的当众出糗,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很明显的短板。出身偏远小镇的我,虽然能够理解复杂的长句,但无法自己说出完整连贯的句子。我在听力测试中可以取得满分,但在课堂上的即兴演讲环节却一张口就磕磕巴巴,不知所云。而那些出身于大城市,在高中时有足够的英语口语环境的同学就能够轻松应对。有一次课堂发言,我因为太着急把自己的家乡话“带”了出来,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连连摇头,我自己也尴尬不已。有同学调侃我,说我的英语口音很有“地方特色”,我只能苦笑。英语是一门语言,仅在英语考试中拿到高分对英语的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教授我们这门课的外教和我们学校附近那所外国语大学的英辩队的带队外教有同窗之谊,他便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旁听对方院校的英辩赛。我始终无法忘记第一次旁听时的震撼,正反两方队员个个口语流利得惊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听得我暗暗叫绝,同时也萌生了通过参加英辩队来提升自己的想法。尽管我只有“乡村音”,但我并不觉得我就得放弃追寻自己的英语梦。

大一下半学期,我留意到我们学校的主页也发布了即将成立英辩队的消息,上面说将在学校内部进行面试,选拔队员。看到这一消息,我兴奋不已,当即报了名,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去尝试一下。

初试折戟后,苦练基本功

我本以为在一所理工大学不会有多少人对英辩感兴趣,但面试那天人山人海的场面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来面试的人竟一直从教学楼三楼的楼梯口,排到了一楼的大门口!

面试要求每个人抽一个辩论题目,和面试官老师单独进行一场大约4分钟的“模拟辩论”。在我说完自己的观点后,我的面试官老师叹了一口气:“能看出你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但是你的口语还是有很多能提升的空间。我们这个是辩论队,是要选拔出合适的人参加比赛的,不是一个英语练习班。所以,学好再来吧。”不出意外地,我落选了。

面对这样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在最初的沮丧过后,我用了一个周末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觉得我的不足主要在口语发音上,而改善这种“先天不足”需要大量的练习。在即将到来的大二学年,我的课业并不繁重,可以在保证专业课不落下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于是,我在大二上学期就额外选修了关于英语口语的公选课。巧的是,这门课的老师正好是当时面试我的那位老师,他也是我们学校英辩队的带队老师。第一堂课上,他看见我的时候,便笑着对我说:“我对你印象很深。”我也笑着对他说:“看来我们还是很有缘分的。”

选这门课成为我英语口语进步的一大转折点。我无比认真地对待这门课,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的课堂展示和作业。对于自己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我直接将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反复分析,不断纠正。整个大二上学期,我都坚持早晨6点起床,跑到教学楼的楼顶练习一个小时的口语,然后再去吃饭、上课。我还厚着脸皮去请求老师让我旁听英辩队的日常训练,由于我几乎每次必去,队里所有的成员都认识我了,笑称我是英辩队的“编外人员”。学期末,我在这门选修课上拿到了全班最高分,口语有了明显的提升。

终于,我在学期末英辩队的补选面试中脱颖而出,如愿转正。

拓宽思维,收获成长

成功入选的欣喜还未淡去,我便迎来了第一次正式训练。按照比赛规则,每个辩手都要进行8分钟左右的单独发言,期间还要接受对方随时的打断和提问。这对于之前只是坐在旁听位置、毫无经验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记得那次训练的辩题翻译成中文是“军训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作为反方,我对这样一个题目有些束手无策,只在台上讲了4分钟便再无话可说了。在点评环节,带队老师对我说:“你的口语是上来了,但是你的知识面还是太窄。像这个题目,如果你知识面广的话,就可以多联想,多分析,或许就能得到一些论据了。”我再次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次不是英语本身,而是知识积累得不够。

像之前一样,我开始对不足做有针对性的训练。每天早上的“口语时间”改成了“阅读时间”,我坚持每天都读一篇国际报刊上的经典文章,闲暇时就看英语时事新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我还常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英文书籍。

大二下学期期中,我和队友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一次正式比赛,而我们的对手来自岭南一所著名的大学的外国语学院。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我们起初并不报什么希望。特别是那场比赛的辩题是“英语考试不利于大学生成长”,而抽签结果是我们是正方。我的队友有些丧气:“这是英语辩论,他们却让我们说英语考试不好,简直太难为人了!”

我在一旁飞速思考:“题目说的是英语考试,而不是外语考试,外语考试并非只有英语考试一种呀。”“对啊!”队友恍然大悟,“那我们就可以考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不是所有人都倾向于学英语,英语考试可能会占用大学生学习其他外语,还有学习其他专业技能的时间……”“对,就这样!”有了方向后,我们镇定下来,认真做准备。赛场上,我们沉着冷静,稳定发挥,最后竟出乎意料地战胜了对手。

英语,但又不止英语

毫无疑问,英辩让我的英语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但在这里,我收获的又绝不只是英语能力。在专业课上,相对其他人,我可以更快地读懂英文专业文献,了解更前沿的资料,专业基础学得很是扎实。在小组汇报中,我的思辨能力使得我的汇报逻辑更加清晰。而在应对紧急事件时,英辩中练就的随机应变能力也使我受益良多。

大四上学期,我受到老师的邀请,担任在我校举办的一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志愿者。我负责对接由来自韩国的二十余位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意外发生在会议的第二天中午,韩国的领队心急如焚地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有七八个人出去逛街,没想到走散后迷了路,他们不懂中文,英语也一般,看不懂路标,一时间根本搞不清自己在哪里。眼看下午的会议就要召开,如果不能及时赶到肯定要耽误会议进度。

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着急,但是打过多场辩论赛的经验,使我面对突发情况立刻冷静下来。我心生一计,让领队拨通了迷路队员的电话,随后语速很慢地用英语请他们将电话递给旁边一个过路的中国人。随后,电话被递到了一位热心的交通协管员手里,我问清他们的具体位置后,当即画了一张简要的路线图,请领队拍照发给他们。最终,他们准时抵达会场,而我也因为这件事被组委会评为“优秀志愿者”。

大四下学期,行业内一家知名外企来学校招聘,我凭借着出众的英语能力和思辨能力,接连通过三轮面试,从数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这个机会。

回望我和英辩的“爱恨情仇”,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万事开头难”,原来,做许多事其实最难的部分是下定决心。许多人畏难,觉得自己不行,就想“那算了吧”。其实,只要你下定决心,不管前路再艰辛,都目标明确,方法得当,不断向前走,相信你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