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漫漫法语“园丁”路

作者: 李璐

从业者:李璐

从业年限:5年

从业地点:湖北

一句话感受:语言即生活,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漫步

对口专业:法语语言文学、法语口笔译、法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法语、对外法语教学等

从业门槛:新东方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能力要求: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优秀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晋升路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高校会有“双肩挑”的情况,如副教授职称的教育工作者也可担任科研干事、党支部主席、工会主席、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行政管理职务)

薪资水平:与学校体制(公办还是民办)及教师职称有关,公办本科助教第一年收入一般在6万—12万元,而后随工作年限和自身发展情况不断调整

入职提醒:无论是在新东方,还是在高校,都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抗压能力

我是在法国对外法语教学专业读的研究生,最对口的职业就是当法语老师。当时班上共有5个中国人,除了我,还有2个目前也在教育行业耕耘,他们中的1人去了国际小学,另外1人去了法语联盟(可以把它理解为法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比较不错的工作。在工作密度上,我从3人中工作强度最大的变成了工作时间相对最自由的。

我的职业之路从新东方启航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东方当法语老师,当初入职新东方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在进入新东方的前半个月,我基本都在备课,后半个月才开始一对一课程,并从A1(法语水平考试分为A1—C2六个等级,A1为基础等级)基础阶段的班课开始带起。在新东方的3年半时间里,我记得工作强度最大的那个月,基本每天都在上课,有时候甚至1天要上10个小时的课,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当然,中间会有几小时的休息时间;而不上课的时间也基本都在学习和备课、磨课、做教研工作。因为小语种行业体量不大,很多机构做不到像英语学科那样细分听、说、读、写项目,让老师去专攻某个等级或者某个单项,所以小语种教师如果想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教培机构教师的工资主要就是靠课时),基本都需要准备所有等级的听、说、读、写课程。部分一对一指导的学生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比如准备面签口语、衔接法国学业的专业课程等,这都需要单独制定备课方案。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学经历是带教法国动画设计本科一年级升二年级的Z同学,他选修的是极具挑战的“学术法语(动画制作)”课程。起初我们协商将课程安排在其暑假回国期间,筛选B1等级的课程重点内容进行攻克并恶补语言基础,但才上了两节课,我就感觉到他无法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学习比较被动,甚至有了放弃法国本科学业的念头。于是在课后和他聊天,想要了解他在法国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包括课程难度、成绩表现、法国各科老师评价等),试着引导他谨慎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乃至职业规划。之后我根据他的情况,放弃了常规教学模式,花了大量时间跨界拓宽法语知识面并纵向从语言上深入挖掘,把后续课程分成了“影视专业术语和应用”(剪辑、角度、镜头移动、图片、效果等专题及影评写作应用)与“学术法语写作”(和导师的正式书信交流)这两大部分,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语言和生活语言教学。

让我欣慰的是,在这样的课程中,小Z的课堂投入度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也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及希望。这次的经历让我对老师这份职业更加珍视,在这份工作中,我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不仅是在教书育人,也背负着为他人筑造通往梦想的阶梯的使命,这是我第一次明白教师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所谓何来。

转型高校教师的新挑战

由于教培机构的休息时间是在周内,寒暑假很多时候一周要上6天班,使我明显感觉到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时间不断被压缩。于是,在法语教师这一岗位上已经耕耘3年有余的我,又向着更理想的目标进发——我开始搜寻高校招聘的信息。而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碰巧心仪高校的法语教师岗位刚好出现空缺且我又并未超龄,凭着在新东方的教学经验,我在笔试和面试环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拿到了高校的Offer。

不同于新东方,在高校任教,只专研教学和学生工作是不够的,我们日常工作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科研。如果说把教学比作“输出”项,那么科研就相当于“输入”项。大学老师每周的课程不多,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做学术积累,比如阅读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以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向;还需要写论文、申请研究课题。只埋头教学的大学老师的职业成长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被淘汰的危机(“非升即走”已经是趋势,想要躺平不太可能)。所以大学老师可自由安排的时间虽多,但完全闲下来的时间其实很少,毕竟还得熬夜伤肝写文章、搞研究。

相比新东方的语言教学课程,高校法语课程对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求更高。当今高校教育对语言学习者的期待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本领上,还要求其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注重培养“用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这几年,各大高校都陆续使用新推出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读写、翻译、演讲等教材,在本科生专四专八考试、法语文学或翻译等相关方向的考研题型中都加大了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考查,这一代外语人的新使命变成了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理解中国立场、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而这自然就对高校语言教师的跨学科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爱法语,是一辈子的事

近几年,小语种被唱衰的声音比较多,随着学习人数的增多,法语人才也逐渐失去了其特殊性,没了最开始的“体面”和高薪,本科毕业大多会进入外贸电商行业、留学机构、成人教培机构(服务对象普遍是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就业,再就是去非洲挣人生的第一桶金(基本起薪为2万元/月左右,部分生活条件和就业环境较好的地区起薪为1.5万元/月左右)。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会在本科阶段辅修法律、财会、汉语言等双学位,准备后续跨专业考研或者出国深造。这类跨学科人才无论是学术深造还是进入职场,选择面都会更广。当然,对语言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一条路死磕到底,致力做专精尖人才,去钻研和语言关联性更强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

至于法语的学习,它在语言结构上比英语稍微难一些,要学好法语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如果对语言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可能真的会觉得这是一门苦差事。反之,如果你能在这门语言的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能在读写交流过程中产生愉悦感,那么法语及其人文底蕴会成为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涓涓流水,不断滋养着你的生活。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时代,有压力是必然的,但我相信,只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和当下应该怎么做,用心践行“爱法语,爱生活”的目标,就是最好的迎接未来的姿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