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梦“电”引华章
作者: 寒江雪2024年8月22—24日,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本次竞赛以“光电引领 未来可期”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392所高校的4044支队伍、15309名师生报名参赛。最终,来自90所高校的186支队伍被推荐参加创意赛道现场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有56支队伍的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中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光电系的参赛作品《基于原子-分子光谱的药品检测传感器》、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参赛作品《智探灵眸—AI赋能的国产化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参赛作品《光迹灵通轻小型近距移动终端》等。
光电技术是一种将光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光电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有哪些大学在光电领域具有强劲实力呢?这期我们一起来看看。
华中科技大学:学校在激光技术、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多个项目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浙江大学:学校在光电子技术、图像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还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良好机会。
北京理工大学:学校在光电技术及应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激光技术、光通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感,为国防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国防科技大学:学校的光学工程学科围绕纳米光电子、微波光电子、新型光电惯性器件、新型光源等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围绕高能激光、激光陀螺及惯导系统、高功率微波、光纤传感、光电对抗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研制。
天津大学:学校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光电子技术、图像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排头兵”
学校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电子器件系,是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最早建立的6个系之一。电子器件系于1964年改称为电真空器件系,于1979年更名为光电子技术系。2001年11月,学校成立光电信息学院。2018年1月,为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学校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光电信息学院为基础,整合校内光学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力量,成立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光学工程学科于2004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红外探测、光纤传感、高端精密设备、LED照明(发光二极管照明)……光学工程学科自诞生以来就体现出了学科交叉的“包容胸怀”、强劲发展的生命力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应用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水平成果。
经过时光的洗礼,光学工程学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强引擎。
近年来,“打破国际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光学工程学科科研成果的“关键词”。
红外探测技术在精确制导、跟瞄、火控及夜视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在医疗、电力、安全监控、车载夜视等民用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蒋亚东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非制冷红外探测技术的研究难题,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非制冷红外辐射热探测系统的技术和工艺平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与封锁。该技术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等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红外技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动光学检测(AOI)技术在IT制造业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目前IT制造业对精密AOI装备的需求仍不断扩大。刘永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高端AOI整机设备研发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在PCB(印制电路板)、LCD(液晶显示器)等IT制造业上的技术封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IT制造业的发展。
在光纤传感与器件研究方向,光学领域最顶级的期刊《自然·光子学》(影响因子为37.8)于2017年底发表了饶云江教授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论文。期刊审稿人认为此文对发展潜在的光子技术十分重要。
新型显示技术和LED照明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产业。于军胜教授带领团队在柔性OLED(OLED为有机电激光显示)、电场调控变色OLED、OLED-光伏一体化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打破了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OLED显示领域器件工艺方面的垄断。
……
面向未来,光学工程学科将继续充分发挥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到光电子学与光子学领域的综合实力,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建成国际先进的学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23 年,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超过 50%。学生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进入国防重点单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等单位和企业就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学生以专业能力强、精英意识强、创新开拓能力强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领域的璀璨明珠
光电工程学院是长春理工大学最具特色的单位之一,其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学科优势突出。学院的前身是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于1958年建校之初建立的光学仪器系,2002年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后,集合优势力量将光学仪器系扩建组成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工程学院的实力体现在光学工程学科上。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光学工程学科跻身全国A类学科,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并列全国第五位,仅次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是吉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国家级A类的学科。此外,光学工程学科于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A类学科,于2021年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
作为新中国首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校还以光学工程学科为核心,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且光、机、电、算、材等主干学科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瞄准国际光学领域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科学问题,重点攻关光电系统设计、制造、集成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始终向高水平目标迈进。
学院建有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光电测控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光电精密测量与数字化装配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2002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4项,二、三等奖44项;制订国家标准1项,还为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多项国家标准进行了评审。近5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58篇,其中SCI收录416篇、EI收录229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8项。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层次、数量和经费到款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目前,学院在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10项。
此外,学院还在空间激光通信、光学系统设计、先进光学制造、现代光学测试、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测试与标定、仿生光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多项高水平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已在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春理工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以其他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次之,占比分别为60.12%、20. 89%、13. 40%。
南京理工大学
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的仪器科和雷达科演变而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专业已由最初的光学、雷达拓展到光电信息、微电子、无线通信、探测制导等,科学研究和服务面向也由单一的军工拓展到国防、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海洋和众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1992年10月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组建成立以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两大主干学科——电子和光学,学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目前学科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办学方式灵活、教育特色鲜明的学院办学模式。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拥有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光电成像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个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为江苏省一级优势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在长期的发展中,学院还形成了“1+3+9”的建设体系:“1”即学校三大优势学科群中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群,“3”即学院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相辅相成的一级学科,“9”即支撑学科建设的9个科研主流方向。
自2000年以来,学院的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团队就瞄准光电成像技术发展的热点,将原先的以微光夜视研究为主,调整为以红外热成像研究为主,并深入探究光子成像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该团队就在中远红外凝视焦平面热成像理论与技术、彩色夜视理论与技术、光子成像技术、图像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在微光夜视技术领域,团队首次把“雪崩效应”机制引入夜视技术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此芯片制造技术的国家;在高性能红外热成像领域,首次自主研发完成了红外图像数字细节增强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在目标搜索与跟踪领域, 首创了红外阵列探测器扫描搜索与跟踪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制出了国内外第一台红外阵列探测器,填补了国际空白。
除了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成就,学院在精密光学测试与仪器、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毫米波技术以及智能传感网与无线通信等方面也形成了科研特色和优势。此外,学院还拥有图像测量技术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效电磁仿真与射频感知创新“111”引智基地及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电磁仿真与射频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近程射频感知芯片与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光电成像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固体激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智能交通信息感知与数据分析工程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实际毕业人数达到了3764人,毕业率高达93.15%。从就业重点区域来看,长三角区域是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首选区域,有62.76%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这里就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电引领,未来可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光电工程学院肇始于1960年学校设立的无线电物理系,在国内最早设立了激光技术专业和红外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学校于 2022年成立光电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激光技术系、红外技术系、光电信息系、光电仪器系、计算成像研究所和光电技术实验中心等“四系一所一中心”。
光电工程学院现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光电信息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建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开设了研究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计划2.0”实验班等2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班。
此外,学院还拥有1个国家级平台(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新型激光器件与光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1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西安市计算成像重点实验室)和多个校级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