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伪勤奋”,愿你收获高效人生
作者: 王明灿工作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
她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勤奋到什么程度?几乎每堂课都在认真地做笔记,字迹也很工整,经常被老师当作范例表扬。同时她还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专门跑到办公室去问老师,并专注地听老师讲解。
按理说,她的成绩应该很好,会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然而事实是,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她郁郁寡欢,产生了焦虑情绪,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看到班上有些同学远不如她勤奋,考试却考得很好,这让她感到颇为不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你可能陷入了“伪勤奋”的怪圈
有的同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学习很认真、很努力,也很投入,很难从态度上否定他们,但问题的关键在细节。很多同学明明看起来已经很勤奋了,可成绩仍然不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伪勤奋”的怪圈。
陷入“伪勤奋”怪圈的人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无用功:比如做数学题的最佳方法,是举一反三,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了解解题的步骤,或者尝试多种解题方法;但有些同学则不然,他们做题时缺少灵活的解题思路,喜欢将老师讲过的题目抄下来记在本子上,下次遇到同类题型时,提笔就答,没有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联系做题规律,寻找突破口,省去了解题的必要步骤,一意孤行地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结果却南辕北辙。
用数量来掩盖质量,用“伪勤奋”来掩盖不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学习方法,导致努力了却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这种现象其实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
警惕“伪勤奋”带来的危害
1.盲目努力下的精神内耗
在“伪勤奋”的人眼中,自己非常努力,他们通常会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真正的努力紧密联系,用主观臆断取代客观事实,在他们的认知里,即使自己总是提前做好计划,但结果总是不遂人意,而这并非自己“不够努力”,只是“运气不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缺乏自我认知导致的,“伪勤奋”的人往往对自身能力缺乏正确客观的判断,虽然主观意愿通常比较积极,但最终往往会陷入制定计划与半途而废的恶性循环之中,不断消磨着自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2.活在别人评价下的目标虚无化
“伪勤奋”最明显的特征是学习没有目的性,“伪勤奋”往往给人一种看上去很勤奋的错觉,然而,摆造型的时间比下功夫的时间长,并且,“伪勤奋”的人在行动过程中,目标指向极不明确,借用一句流行语概括,即“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些人之所以“努力”,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赢得他人的赞许。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行动更多是出于对外部评价的需求,而非内心的真实渴望。一旦外界的评价达到,这种努力便失去了动力源泉,难以为继。另外,“伪勤奋”也可能由于缺乏自我监控和反思而产生。在努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定期地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误以为自己正在付出有效努力。实际上,这种未经检验的“勤奋”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3.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一事无成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伪勤奋”的人往往付出的时间很多,但收效很少,看似一整天都在努力做功课,实则不断做着与学习无关的零碎小事,不断想着与计划无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尽管花了很多时间,但真正能用在刀刃上的少之又少。而大量时间的投入,会给人一种“充实感”的错觉和假象,从而忽视其背后的隐患。
如何避免做“低质量的勤奋者”
明明已经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难免让人产生焦虑和迷茫,不知所措。这时,放弃自我感动,冷静分析思考,自己是否陷入“伪勤奋”的误区,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及时认识错误并纠正,你还是能够实现目标的。
1.自我反思学习方式方法
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主客观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原因,不要再做无用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只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进步。比如,上课跟好老师的节奏,认真听课,打牢课本的基础知识,脚踏实地地以教材为纲,先把课堂知识吃透,再把基础题弄明白、弄透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没弄懂的问题一定要在当时弄懂,不要认为其他人懂的问题,自己也一定懂,遇到疑惑之处,应通过请教老师、同学,直到自己弄懂为止。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要学会拆解变通、对号入座,利用相关知识求解。
2.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题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养成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懂得量化目标,想考出好成绩,就要把勤奋和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弄清知识关联,结合实际问题勤加练习。先打好基础再谋求提高,不能空谈理论,脱离实际。只有在科学练习中找对方法,才能在最终考试中达成目标。
比如作文写作,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过于追求速度,没有从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很多同学面对800字的写作字数要求,心里犯怵,大脑一片空白。究其原因,是平时语文知识匮乏,缺少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从而“书到用时方恨少”,肚子里没墨水,自然就无从下笔。此时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对不同主题、不同情境下的写作素材进行搜集和记忆,并尝试进行文段练习,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3.劳逸结合,保持充沛的精力
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有的同学经常学到夜里1点,白天强打精神听课,效率低下,得不偿失。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高效利用时间,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计划,不要养成拖沓的习惯;每天抽出部分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不要盲目做题,而是集中精力,勾画关键字词,迅速找到突破口,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机械抄写的任务,尽量放在精力稍差的时段来完成。另外,不建议以用时长短作为衡量是否努力的标准,而要看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完成了多少学习计划。
其实,一旦“伪勤奋”的行为被纠正,你就会发现学习远比之前要轻松、快乐: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重在思考,课后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学习的时候就将每分每秒都充分利用起来,真真正正地学进去,那么你的1个小时有可能抵得上别人的一整天。你不需要再为了“看起来很努力”而在书桌前从早坐到晚,匆匆吃个饭又开始挑灯夜战了,你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思考。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你内心的焦虑感就会减少,并因此而感到由衷的充实和快乐。所以,请从现在开始,战胜“伪勤奋”,把学习落到实处,相信你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高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