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准确地表情达意

作者: 陈莉莉

有一个成语叫“词不达意”,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的词句不能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思想感情。说话或写作时,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准确地表情达意,再来追求文采。正如吃饭穿衣,只有在能饱腹、能保暖的基础上,才能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和营养,才能顾及服装的合体性及修饰性。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我曾经长时间苦恼于自己的文笔不够优美生动,不够有文采。而每当读到那些从头到尾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词句的文章,我就很羡慕,也很佩服会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渲染并挖掘出深刻意蕴的作者。《单纯的味道》写到了苜蓿这种极为普通的野菜,还有泡桐、洋槐这些北方常见的植物。写这篇文章时,我很想用一些新颖的词语,或精彩的拟人句、比喻句等,来描写它们的形、色、味,却囿于我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只能平平淡淡地写下我的心意。我为此深感沮丧。

某一次,我极力向好朋友推荐一位以文采斐然著称的作家的作品。没想到,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她读完后说:“这个作家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每个意思都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说出来,读起来很费劲。与她的作品相比,我觉得你的文章更接地气,更适合普通读者和中小学生阅读。”我听了很疑惑,揣测她是出于我们的友情而偏爱我的文章。后来,和另一位作家朋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对于初中生来说,积累好词好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过于追求文辞的华丽而忘记了能准确地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次阅读老舍、沈从文、汪曾祺、萧红等作家的作品,我感受最深的并非他们的文辞有多美,而是情感真挚、表达准确。大白话一般的句子,也可以读得很舒服,理解起来不会产生歧义。

回到这篇《单纯的味道》,我想明白了,苜蓿的味道本就单纯,单纯是它的天性,也是它的特色,我何必加上过多的调料和使用过于复杂的烹饪手法使它失去原本的味道呢?外婆和我之间的互动,温暖美好、诚挚纯净,如苜蓿,如童年,如一碗面疙瘩汤,即使过去很多年,想起来依然是一份单纯的回忆——不厚重、不复杂、不浓烈,却挥之不去。我想,只要我把这些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不必再为文采问题苦恼了。

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时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初中阶段训练的文体主要有三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后两者对语言的准确性都有极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常说的说明文语言要科学严谨,议论文语言要逻辑严密;而对于记叙文,强调的往往是语言要生动形象,似乎其语言的准确性可以忽视。其实不然,对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篇文章来说,准确地表情达意都是第一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