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思类作文解析导写
作者: 饶春娟 谢国才
【文题亮相】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得罪了诸神,诸神惩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可每每将到山顶,巨石就会自动滚到山底……西西弗斯陷入永无止境的重复劳动之中,但他仍然坚持重复这样的过程。天神因为无法再惩罚西西弗斯,就放他回到天庭。
读完上述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综合材料的内容或含义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明显具有比喻、引申与象征意义的材料作文题。巨石的隐喻是什么?既然巨石会自动滚到山底,那为何还要将它推上山?永无止境地推石上山,在别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劳动,但是西西弗斯却平静坦然、日复一日地坚持。人生,是一场对意义的追寻,是个体与广阔世界间深刻联结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定义自己生命的价值,选择一条对个人而言有意义的生活道路。西西弗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便面对逆境与绝望,也不应迷失方向与希望,而应主动拥抱挑战,从中寻找乐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每一次努力,虽看似无效,实则蕴含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他的坚持,是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克服、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以及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展望。这种非凡的毅力与勇气,在他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得以彰显,在他永不停歇的脚步中得以传递。
那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构思文章,例如: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就会收获幸福;逆境中不放弃努力,就会收获快乐;享受奋斗或坚持的过程,就会收获喜悦……但不管如何立意,在行文时,务必保持逻辑清晰,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深入挖掘这些主题背后的人生哲理,让文章充满个人色彩与深度思考。
【记叙文导写】
我们在动笔前,要先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明确写什么内容。这道材料作文题,虽然在立意与拟题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准确把握题意仍是关键,以免偏离主题。写作时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借题发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情感及态度对人生的影响。例如,围绕“奋斗”“坚持”“良好心态”“享受过程”等主题展开写作时,应融入个人真实经历与深切情感体验,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一、从人生哲理的角度立意
确定主题后,可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启示。例如,通过叙述个人在某一挑战面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胜利的亲身经历,展现坚持的力量与价值。也可以通过描写自己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从而让事情顺利发展的故事,强调心态平和的重要性。这样的细节描写能够触动读者心弦,促使他们对相关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像这样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揭示出人生哲理或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作文取得高分的有效策略。
二、从象征意义的角度立意
材料中的“巨石”可以象征某个特指的事物,通过赋予其象征意义,展现人物精神,揭示人生感悟。例如,用“巨石”象征人生道路上的磨难和挫折,通过叙写自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历程,揭示出“唯有跨越人生路上的重重障碍,方能抵达成功的彼岸”的深刻道理。这样的象征手法不仅可以深化文章主题,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
可以尝试另辟蹊径,凸显个性:对以前看到过、写过的事例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避开大众化的立意,从独特视角切入,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赋予旧事物以新意,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和启示。
书摘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萧 红《呼兰河传》
【范文引路】
坚持的力量
脚尖跳动的是坚持,岁月见证的是努力。 ——题 记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和家人去爬山。我们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高耸的山峰直入云天,如利剑般刺破苍穹,气势磅礴。那陡峭险峻的山崖,令人望而生畏,我开始打退堂鼓了。
在爸妈的再三劝说下,我鼓起勇气,决定挑战自我。走在陡而窄的石阶上,我感受到了这座山峰蕴藏的无形力量。一旁茂密的树林似乎为我让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陆离地洒在石阶上,却也偶尔刺眼,让我难以远眺。石阶外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若是摔下去,便会粉身碎骨。我的心再次动摇,加之水壶已空,困境之中,我的信心与动力仿佛被烈日蒸发,心情跌至谷底。
稍作休整,我无意间抬头,发现不远处的悬崖峭壁上竟有几棵松树傲然挺立。我感到惊奇——悬崖上没有肥沃的土壤,有的仅是那坚硬的岩石。松树种子落入岩缝,历经风雨洗礼,逐渐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它们如同山间的守护神,根深叶茂,坚韧不拔,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正当我陷入沉思时,父亲的呼唤声在山谷间回荡,他已登顶。
我努力地站了起来,迈开双腿,下定决心向山顶冲刺。当我回过神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山顶的平台之上。我极目远眺,发现在山与天相接之处,白云丝丝缕缕,像薄雾,又像轻纱。近处,群山连绵,宛如天然屏障。山的这一面阳光灿烂,另一面却一片昏暗,正如杜甫诗中描绘的“阴阳割昏晓”。眼前的美景让我心旷神怡,登山途中的艰辛与不快瞬间烟消云散。若非坚持,我怎能领略到这番人间仙境?
此刻,我满心欢喜,不仅因为眼前的壮丽景色,更因为自己如同那些顽强生长在悬崖上的松树一样,没有被险恶的自然环境所吓倒。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才能看见人生曼妙的风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西西弗斯,坚持自我方能成就豁达人生!
点评:文章以爬山为线索,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作者最终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攀登上了顶峰,并且收获了人生哲理——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才能看见人生曼妙的风景。文章以小见大,赋予山峰象征意义,语言优美典雅,体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书摘
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 ——冯骥才《冬日絮语》
【议论文导写】
阅读已知材料写议论文,首先要善于提炼中心思想。我们需仔细研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从不同角度去琢磨和思考,提炼出独特而深刻的观点。这就如同在茫茫材料沙漠中寻找绿洲,只有捕捉到闪光的观点,才能为文章确定合适的主题,才能得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在确定主题和观点后,还要注意行文结构的搭建、语言的运用以及思维的构建。
一、抓题目关键词句
这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西西弗斯经历的苦难惩罚;二是他每天都在全力以赴;三是这件事情永无止境;四是面对推到山顶的巨石又滚落到山底,他都平静坦然地接受。所以,我们要重点强调西西弗斯“如何面对惩罚”“全力以赴”“永无止境但依然坚持”。
二、多角度构思立意
写议论文,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不能对材料就事论事,要从西西弗斯的故事上升到人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立意。
西西弗斯虽然经历苦难惩罚,但他依然平静坦然地接受,可以立意为“勇于面对苦难或挫折”“经历磨难,挖掘价值”“人应有坦然从容的心态”等。巨石一次次被推到山顶又滚落,西西弗斯依然平静坦然、全力以赴推石上山,可以立意为“坚持”“奋斗”“心中不惧,便能感受过程的幸福”等。
三、分析写作思路
首先可适当引用材料,引出“享受奋斗过程,感悟人生幸福”这一观点,阐述奋斗过程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接着分别从不惧磨难、心路向阳和享受过程三个层次详细论述其作用,并通过具体事例或名人故事来支撑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强调不惧磨难是幸福的前提,心路向阳是幸福的条件,享受过程是幸福的方法。
书摘
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
——苏 童《关于冬天》
【范文引路】
享受奋斗过程,感悟人生幸福
西西弗斯因受到惩罚,每日都要推石上山,但石头总是到不了山顶。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不幸的,但西西弗斯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不惧磨难,心路向阳,享受过程。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才能感悟人生的幸福。
“不惧磨难”让人拥有拼搏的勇气,它是幸福的前提。
刘同有言:“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在轮椅上度过自己的大半生,却以充满哲思的文字震动文坛,纵使被黑夜蒙住双眼,也要执灯照亮前方的路。余秀华勇敢面对身体的缺陷和现实的苦难,决不向命运低头,最终升起了属于自己的太阳;贝多芬遭遇失聪之痛,却从未低头,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浮生若梦,怀不惧的心奔跑于蓝天白云之间,拥抱阳光,采撷一路的芬芳。
“心路向阳”让人产生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条件。
“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在遭受人生苦难时,写下了“荷花真好”。当有人质疑他的文学才华时,他淡然一笑,而后扬鞭东指。在别人的议论中,沈从文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勾勒出一幅绚烂多彩的人生图景,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享受过程”让人学会发现美好,它是幸福的方法。
朝向峰顶的奋进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最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尼采有言:“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何必总陷于一片泥土。”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将生命的虚无说得更直白:“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但是莎士比亚又说:“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因此,生命的价值,主要是在活着的过程。好好享受人生的过程,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不惧磨难是幸福的前提,心路向阳是幸福的条件,享受过程是幸福的方法。“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吾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乘一叶载满乐观与从容的扁舟,于苦海中乘风破浪,待到云淡风轻、天朗月明时,尽享幸福的芳香。
“莫道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吾辈青年既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不迷茫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要胸怀凌云壮志,投身时代洪流,在奋斗中发现美好、感悟幸福、绽放光彩,身体力行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
点评:文章在开头适当引用材料,紧扣享受奋斗过程这一话题,分为三个分论点“不惧磨难”“心路向阳”“享受过程”,层层递进展开论述,结构清晰。论证时运用史铁生、贝多芬、余秀华、沈从文的事例,引用尼采和莎士比亚的名言,分别有力地支撑了三个分论点,论据丰富深刻。
书摘
冬天雪很多,在白雪覆盖下,青草也没有睡觉,只要把上面的雪一扒拉,青翠欲滴的草立即显露出来。 ——季羡林《山中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