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作者: 章琦写作方法
说到《滕王阁序》这一经典之作,人们自然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句集色彩之美、动态之美、空间之美、想象之美的千古绝唱,是王勃模仿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出来的。
这段话告诉我们,仿写是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该怎样进行仿写呢?
1.片段仿写。这一阶段可以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开头与结尾。明代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如梁衡《夏感》,开头就一句话:“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开头值得模仿的地方在于它不仅点了题,还总括了夏天的三个特征,下文就围绕这三个特征进行写作。
又如杨朔《荔枝蜜》,结尾也是一句话:“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个结尾值得模仿的地方在于它与开头呼应,解开了悬念,深化了中心,表达了作者为创造新生活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修辞与句式。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丰富多样的句式能使语言表现出一种灵动美、流畅美、和谐美。
如孙海《闲读梧桐》中的句子:“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躯体。”这句值得模仿之处在于作者把梧桐树比喻成“伟丈夫”和“矜持的少女”,同时还加上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树粗壮伟岸和枝繁叶茂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梧桐树的喜爱之情。
又如朱自清《匆匆》中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值得模仿之处在于作者先用整句,说明大自然的永恒和时光流逝的痕迹;后用散句,生发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疑问,感叹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留恋。
(3)细节与场面。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场面,张力十足又魅力无穷。
如孙犁《荷花淀》中的句子:“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有两处细节描写值得模仿:“手指震动了一下”,表面是手指震动,实际是心灵震动,才“叫苇眉子划破了手”。但水生嫂不想让丈夫看出来,于是“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以此来掩饰自己。一“震”一“吮”的细节,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又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句子:“喝茶的几乎都是拉包月车的,有的把头靠在墙上,借着屋中的暖和气儿,闭上眼打盹儿。有的拿着碗白干酒,让让大家,而后慢慢地喝,喝完一口,上面咂着嘴,下面很响地放凉气。有的攥着卷大饼,一口咬下半截,把脖子撑得又粗又红……”这简短的场面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车夫们形态各异的喝茶场景。不同的喝茶方式也暗示着人物不同的身份,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匠心独具,非常巧妙。
2.篇章仿写。这一阶段可以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篇章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布局严谨精巧,文章必然受人青睐。有四种比较好的结构形式值得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①总起分承。前面提到的梁衡《夏感》先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一句话总起,然后分别从夏天的气势、色彩和旋律来写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这种总起分承的结构形式很值得模仿。
②一线穿珠。将与中心有关的一颗颗珍珠,用一根线(一个字、一句话……)将它们穿起来,组合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冰心的散文《笑》就是一线穿珠的典范。作者用“微微地笑”穿起三颗珠子——安琪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孩子向着我微微地笑,老妇人向着我微微地笑。
③双线并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由于我们见惯了单线发展的文章,因此双线发展的文章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双线结构:一是写英子参加毕业典礼,一是写爸爸爱花。
④剪辑画面。写作时,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可借用电影艺术中剪辑画面、组接镜头的方法,把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景物片段巧妙地加以连接,组合成文。如刘增山《秋魂》就是由“秋实”“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等画面构成的,从不同角度表现“秋魂”这一主题。
其他值得模仿的篇章结构还有并列铺排、内置标题、题记后记、电视访谈、发帖跟帖、病历处方和戏剧结构等形式。
(2)写作手法。文章的写作手法非常多,我们可以先学习以下四种:
①借物喻人。如《荔枝蜜》中,杨朔先描写“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蜜蜂,再赞美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默默地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者,从而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②托物言志。如《好一朵木槿花》中,宗璞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株生长在钢筋砖块中的紫色木槿花。环境的艰难扼制不了它的生机,它就那样倔强地挺立着。在这里,木槿花俨然已成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的化身。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志。
③欲扬先抑。如《母鸡》中,老舍先抑写母鸡乱叫、欺软怕硬、凶悍蛮横、喜欢炫耀,再扬写保护雏鸡的行为。作者的感情由讨厌到赞扬,最后升华为母爱的颂歌。
④鲜明对比。如《一件小事》中,鲁迅将“我”与车夫对待老女人迥然不同的态度相对比,赞扬了车夫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用不留痕迹的“国家大事”和忘记不得“一件小事”相对比,表达了对当时所谓国家大事的鄙视和憎恶。
其他值得模仿的写作手法还有设置悬念、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和伏笔照应等。
当然,仿写只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起点,绝不是终点。让我们谨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导:“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牛刀小试
请以“冷与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至少从“片段仿写”和“篇章仿写”中各选一种方法进行学习。
指点迷津
1.挖掘深意。自然界的“冷”与“暖”分明可感,仅此立意则浅显。要深入思考挖掘人情的“冷”与“暖”,才能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2.分辨关系。切忌将“冷”与“暖”完全对立起来,要善于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冷激起人们对暖的追求,身处暖境别忘了冷时的苦难等。
3.准确选点。从片段上来说,开头与结尾、修辞与句式、细节与场面都可进行仿写;从篇章上来说,鲜明对比这个仿写点就很适合写“冷与暖”这个题目,还可以选用剪辑画面、双线并行等。
运用示例
冷与暖
○冯 倩
世间冷暖,常常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题 记
一
公交车站台旁。一名女士在公交车站台前狂奔。
女士:(气喘吁吁地)师傅,等等……等等……我要迟到了……
公交车依然继续加速前行……
小孩:(轻声地)爸爸,这是一个坏司机吗?
父亲:(轻声地)不是的,车辆启动了,为了乘客们的安全,是不能停下来的。
小孩:(轻声地)可是,上次姥姥送我上幼儿园,我们也在追公交车,那个司机怎么停下来等我们了?
…………
画外音:一个行,一个停,行的理所当然,停的自然而然,一个让人觉得冷,一个给人带来暖。
二
学校食堂门口。两个用完午餐的学生,一前一后地从食堂走出来。
男生:(边走边用纸巾擦着嘴,习惯性地把纸巾抛向敞着口的垃圾桶)哇,我的投掷水平竟然这样差!
纸巾擦着桶壁边缘落在了地面,男生继续前行。
女生:同学,你好!垃圾没进桶呢。
男生:(回过头,看了一眼)那你就做一回雷锋呗!
女生:(弯腰捡起纸巾放入了垃圾桶)(自言自语地)唉,习惯养成好难呀!
…………
画外音:一个丢,一个捡,丢的习以为常,捡的发自内心,一个让人觉得冷,一个给人带来暖。
三
幸福花苑1601门口。一位老先生正轻轻地按着门铃。
房主:(带着愠色,极不耐烦地)谁呀?
老人:你好!我是601的,看到你们家的信件放到我家的信箱里了,就给你送上来了。
房主:(自言自语地轻声说道)会不会是个骗子啊?没有人给我寄信啊。上次隔壁小王就被冒充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人骗了400元,我等下一定要警觉些。
老人:(再一次按响门铃)可能是邮递员看漏了“1”,所以投到了我家的信箱。你看看这是不是你的。
房主:(通过猫眼仔细地打量那位老先生之后,慢慢把门打开)你,你是……
…………
画外音:一个疑,一个信,疑的似乎有理有据,信的实在让人感动,一个让人觉得冷,一个给人带来暖。
点评
模仿细节与场面。文章描写了三个场面中发生的三个故事,这一点不言而喻;每个场面中的细节也耐人寻味,如通过猫眼仔细打量老人的细节,将房主谨慎、怀疑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模仿对比手法。作者巧妙地通过人物行为的对比,将他们举手投足间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清晰地表达了出来。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温暖情怀的呼唤和对冷漠行为的鞭挞。
模仿画面剪辑。作者剪辑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并且把这三个画面并列铺排出来,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冷与暖”之间的对比。另外,小戏剧的形式也很独特,尤其是“画外音”的设计,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