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主题素材解读

作者: 袁华琳

一、主题内涵

友情,是人世间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血脉相连,却让彼此的灵魂深深契合;不被世俗定义,却达到自由超脱的境界。真正的友情犹如两棵独立生长的树,根系在沉默中悄然交握,枝叶在阳光下各自舒展一你无须成为我的影子,却能在我疲惫时化作前行的手杖;我不必为你燃烧生命,却愿在你迷失时成为指路的灯塔。

古往今来,感天动地的友情令人赞叹一它是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声声裂帛诉说着“高山流水觅知音”;它是杜甫梦见李白时写下的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情谊笃深,肝胆相照;它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大英博物馆的思想交汇,一生为真理并肩作战、不离不弃。他们的生命早已逝去,灵魂却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他们的友情超越了血缘,跨越了生死。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他道出了一个奥秘:友情是人类对抗虚无的永恒星光

二、经典挖掘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

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节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邓稼先》)

【素材解读】

1.友情贵在心灵相知。杨振宁从科学家的理性和友人的感性两个角度,精准捕捉到邓稼先精神世界中最本真的特质,这种理解本身便是深厚情谊的印证。他们的友情早已超越个人范畴,与家国命运、科学理想紧密相连。杨振宁写下“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时,既是对挚友坚守初心的致敬,也暗含对自己与友人精神同频的自豪。

2.真正的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始于少

<><>>

年时代的同窗之谊,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最终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从1936年北平崇德中学的初识,到西南联大的共同求学,再到留美期间的朝夕相处,两人的生命轨迹始终紧密交织。这段长达50年的情谊,既是个人命运的偶然重叠,更是志同道合者的必然相惜。在动荡的时局与迥异的人生选择中,他们始终以兄弟般的情义彼此守望,为近代知识分子友谊树立了典范。

三、人物选志

一个寂静的夜晚,鲁迅在灯下阅读《鲁迅杂感集》的一篇17000字的长序。看着那凝练流利的句子、鞭辟入里的分析、精当中肯的评判,鲁迅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击掌称好。

“第一人!"鲁迅在心中感慨道。这篇序言的作者为瞿秋白,就是他,第一个对鲁迅的杂文作了全面正确的定位,由此确定了鲁迅杂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一个是一代文学巨匠,一个曾经是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鲁迅和瞿秋白,在未曾谋面时已有书信往来,结下文字之交。正如瞿秋白1931年12月5日在致鲁迅的信中所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

1932年初夏,由冯雪峰陪同,瞿秋白来到鲁迅寓所,两人始得会晤,相见恨晚,促膝长谈,至晚始别。

瞿秋白是一个富有才情、温文尔雅的人。1933年3月,瞿秋白夫妇搬到东照里12号,离鲁迅大陆新村寓所仅百步之遥,共同的目标使他们成为亲密的战友,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鲁迅对这位比自己小18岁的知己怀着由衷的敬佩,彼此为对方的人格气质所折服,遂成忘年之交。

/书摘/ 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 一巴金《家》

此后,惺惺相惜,他们合作撰文。瞿秋白到鲁迅寓所谈构思,两个人商讨切磋、斟酌,最后由瞿秋白执笔成文。其中《王道诗话》《曲的解放》《出卖灵魂的秘诀》等十多篇文情并茂的作品就是这样问世的。鲁迅曾与大弟周作人合作过,瞿秋白是第二人,可见鲁迅对他的器重。

鲁迅请瞿秋白编辑《鲁迅杂感集》,是对瞿秋白文品和人品的信任,亦有在经济上扶助瞿秋白的意思。书编好送交北新书局,鲁迅即致信书局老板:“此书印行,似以速为佳。”出版后,鲁迅即给瞿秋白编辑费200元,其中一半钱还是鲁迅垫付的。

鲁迅与瞿秋白的情谊,集中凝结在鲁迅书赠给他的一副对联之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瞿秋白遇难后,鲁迅已沉疴难起,仍抱病编辑瞿秋白的译文遗稿《海上述林》。鲁迅的想法是,要对得起死去的朋友,可见两人感情笃深,确是一对“心灵相通,精神契合"的生死之交。

(选自2022年7月17日“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素材解读】

1.思想共鸣,铸就宝贵友情。瞿秋白为《鲁迅杂感集》撰写的万言长序,以马克思主义的锐利目光,为鲁迅杂文赋予了历史坐标。鲁迅的击掌称好与“第一人”的喟叹,是文坛巨匠对知已的至高礼赞,更是两个灵魂的深度共振。这份超越年龄与身份的友情,恰似暗夜星火,照亮新文化运动的深邃天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805.pd原版全文

2.双向奔赴,诠释友情真谛。从合著《王道诗话》到垫付编辑费,鲁迅与瞿秋白的情谊蕴含着文人的侠骨与战士的赤诚。瞿秋白遇险时,鲁迅冒险收留;鲁迅编书时,瞿秋白倾力执笔。而在瞿秋白就义后,鲁迅抱病编纂《海上述林》的执念,终将两个人的友情升华为文化守夜人的悲壮仪式。那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不仅是私人情义的见证,更成为知识分子与革命者在血色年代里以生命互铸丰碑的永恒象征。

四、时事传真

6岁就相识,来自天津的李浩申和黄思诚是一对性格相投、家境相仿的好朋友。在2024年的高考中,两人又不约而同地考了680分,双双录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特色班。

“我们的姥爷一个是军人,一个是武警。今年我们一起考进哈工大,继续追求科技报国的梦想,也是再续了三代人的情结。""要说共同爱好,我们小时候就很喜欢一起玩电路拼图,喜欢一起‘鼓捣趣味物理实验。"相仿的家庭环境、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他们深受“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感染。结伴同游科技馆、军事博物馆,他们的手机里很少出现游客照,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大国重器”

“我们一直都很爱看科技报道,作为‘航天第一校'的哈工大,全程助力‘嫦娥'探‘广寒’,哈工大创新技术用于‘中国天眼’,中国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升入太空哈工大在‘大国重器'中的‘出镜率'总是特别高。那时候,我们心里就埋下了向往的种子。"于是,黄思诚和李浩申约定:“哈工大相见!"12年相伴互助的"神仙友谊”,果真在哈工大"续上了”。

即将步人大学生活,共同录取到院士特色班的黄思诚和李浩申又并肩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们性格都沉稳内敛,喜欢钻研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以后也想一起从事科研工作。”

(选自2024年8月6日光明网,有删改)

【素材解读】

1.友情是共同理想的催化剂。李浩申与黄思诚这对挚友,从儿时玩电路拼图的默契,到结伴探访科技馆的热忱,再到高考后共同奔赴哈工大的约定,他们始终以家国情怀为纽带,以科技报国的理想为底色。这种友情超越了浅层的志趣相投,演化为对“大国重器”的相同信仰,从而激发彼此潜能,让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同频。

2.友情是持久互助的成长镜像。12年的相伴中,两人以沉稳内敛的性格互为镜像,在互助中实现共同成长。从物理实验的协作到高考目标的同步实现,他们的友情在长期磨合中形成了思维默契,成为彼此精神成长的参照系,可谓新时代青少年友情的精神图鉴。

五、运用示例

请以“友情的最好模样”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文题解读】

友情是灵魂的共振,是理想的合鸣,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感,是生命中永不枯涸的甘泉。古往今来,讴歌友情的诗文很多。

由前面几则素材和文题中的限定词可以确定:真正的友情不是酒肉之交的浮华,而是思想碰撞的星火;不是利益交换的算计,而是灵魂相契的纯粹;不是独善其身的冷漠,而是共同攀登的扶持。两颗心在精神的高地相遇,便能在时代的苍穹下演奏出最动人的友谊和声。

写作本文,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友情的最好模样,本质在于灵魂的契合与理想的共振,可以围绕“精神共鸣、理想同行、彼此成就”三个维度展开对友情的理解和阐述:

1.精神共鸣:杨振宁与邓稼先以家国情怀为纽带,在科学探索/书摘/ 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 —贾平凹《读山》中相互启发;鲁迅与瞿秋白以笔为剑,在文艺救国中思想交融;李浩申与黄思诚因追求学术理想而结伴同行。

2.理想同行:友情因共同目标而升华,如邓稼先归国奉献与杨振宁在国际上发声的呼应,鲁迅与瞿秋白在白色恐怖下的并肩战斗,少年学子在备考中的互助共进。

3.彼此成就:真正的友情催化个人成长,杨振宁与邓稼先推动中国科学事业,鲁迅与瞿秋白铸就文化丰碑,新时代少年组合书写青春奋斗篇章。

【范文示例】

友情的最好模样

○杨薇薇

在人类的情感宇宙中,友情如同北斗星辰,既照亮跋涉者的征途,又标注着精神的高度。杨振宁与邓稼先的跨国对话、鲁迅与瞿秋白的生死相托、李浩申与黄思诚的求学同行,这些跨越时空的友情故事,共同诠释着友情的最好模样:那是灵魂的共鸣曲、理想的协奏章,更是生命相互照耀的永恒诗篇。

真正的友情始于精神的同频共振,这是超越世俗的心灵契约。杨振宁回忆邓稼先时,回忆的不仅是普林斯顿草坪上的学术切磋,还有西南联大时期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这对科学双星的情谊,既有量子力学的思维碰撞,更流淌着“科学报国"的精神血脉。正如杨振宁所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种精神相知,让他们的友情超越了学科分野与地理阻隔,在人类智慧的高地与民族/书摘/ 平静无波的海上,贯流着一种夏天早晨特有的清新的空气。船的左右岸有几堆同青螺似的小岛,受了朝阳的照耀,映出了一种浓润的绿色。

郁达夫《归航》 情怀的深谷间架起永恒桥梁

深厚的友情必然升华为理想的相携同行,这是穿越风雨的生命盟约。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鲁迅赠予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条幅,这不仅是文坛双璧的惺惺相惜,更是两位文化战士在黑暗中的火炬传递。在共同编辑书稿的日子里,他们以笔为枪,构筑精神防线。谈及鲁迅的精神时,瞿秋白那句“善于读他的杂感的人,都可感觉到他的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将文人友情淬炼成革命情谊。这种在理想旗帜下的并肩前行,让友情获得了超越个体生命的重量,正如长江与汉水的交汇,既保持各自奔涌的轨迹,又共同奔向浩瀚的海洋。

美好的友情照亮彼此的生命,这是青春成长的永恒印记。天津少年李浩申与黄思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友情的另一种形态:在堆满习题集的课桌前,他们既是解题思路的切磋者,也是心理压力的疏导者;在哈工大录取通知书抵达的时刻,两张年轻脸庞上的笑容,见证着友情如何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种看似平凡的校园情谊,实则是灵魂工程的共同建造一一他们用函数公式编织理想经纬,用相互激励浇筑精神地基,最终在友情的船上升起理想的风帆。

‘嚶其鸣矣,求其友声。"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那些闪耀的友情,是让灵魂不再独行的光。从“竹林七贤”的曲水流觞到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携手,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共创到费孝通与杨绛的学术对话,真正的友情永远指向精神的丰盈与生命的成长——这就是友情的最好模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8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