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雪立去湘湖看春天的一场雪
作者: 朱大凤 闵予轩四月的湘湖,阴而不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走走停停,我背着塞满模拟卷的书包,站在漾波桥上向远方眺望。连绵起伏的黛色山影被揉碎在粼粼波光中,连同两岸垂柳新抽的枝条一起,浸润在江南特有的朦胧里。
走着走着,突然瞥见树影间隐现的轮廓。我走近打量,青石雕刻的老者伫立如松,目光坚毅。他手抚长须,身披长袍,戴一个方顶幞头,那些褶皱里似乎还藏着经年的沧桑。基座“杨时”二字十分醒目,原来,是到了杨堤。
政和二年(1112)的清风里,杨时出任萧山知县。为解百姓之苦,他聚众力,克万难,“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才有了如今的湘湖。为表达对杨时的追思与崇敬,所筑堤坝以“杨堤"命名。漫步于杨堤上,两侧树木葱葱,向西行不久便可见一石碑,上书“立雪桥"三个大字,仿佛在向我诉说那段"程门立雪"的往事。
只见那屋中,程颐已缓缓睡去,双眼微合。屋外大雪纷飞,如鹅毛一般飘落。雪中立有两人,左为杨时,右为游酢,纵使雪落满身也岿然不动。天近晚,寒更甚,新雪不待旧雪消,杨时的眉须已结冻,却依然眼神清澈地望向程门,双手作揖。待程颐醒来,屋外的杨、游二人还在恭敬地等待,浑不觉积雪已没膝…

杨、游二人在雪中的等待不仅是对师者解惑的渴盼,更是对真理的不懈叩问。我想起期末考试失利后,寒假里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没日没夜苦学的情形。在一道道几何题的解法之门外苦苦徘徊,在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之路上来回逡巡,这不是另一种“程门立雪"吗?
恍然醒神,我耸耸肩,像在抖落无形的雪。复西行,道南桥映入眼帘。桥两侧雕栏相望,栏上石狮形态各异,湖水款款从桥孔里流过,若是晴天,便可得见“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朱熹的名句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其理学思想正是源自杨时。
杨时当年学成辞别,程师遥遥目送,叹曰:“吾道南矣。"后杨时于县内讲学,得雅号“道南先生”,八方之士慕名而来。程门的雪水经杨时融入湘湖,又注入朱子的半亩方塘,先贤的思想就像那流淌千年的水,悄悄地滋养着我们。我们从“天光云影"中感悟自然之美,在“半亩方塘"里体会学问之深,用“格物致知"来探索世界之秘…不知不觉中,我们与古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再往西行,见德惠桥。君子立德,当以其行,惠及天下。杨时不仅是一位理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他主持修建湘湖水利,错峰囤水,浇灌八乡农田,解百姓久旱之苦,将地势低洼的湮塘变为“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的美景。这种把所学知识化为行动的力量,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短暂的漫游结束了,我在归途中细细回味:杨堤上的立雪、道南、德惠三桥,与杨时后半生是一一吻合的,仿佛展开了历史的书卷,让我在春天遇见那场自北宋飞来、洒在湘湖里的雪。
‘程门立雪"早已成为千古佳话,杨时一生都未拂去当年程门外落在肩上的积雪,那是他求学的象征,也是他心灵的归宿。想到这里,我肩上的书包似乎变得轻了一些。或许,那些试卷上的题目不仅仅是中考的考验,更是我们与先贤对话的桥梁。每一道解开的数学题,每一个熟记的知识点,都是我们在“程门立雪”中朝圣的足迹。
无论未来多么遥远,无论风雪多么凛冽,我们都会像杨时一样,坚定地站在知识的门前,等待那一扇门的开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