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领的年轻人

作者: 黄灯

有本领的年轻人0

随着大学扩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这几年,我经常思考,在大学文凭越来越“贬值”、“卷”学历越来越陷入内耗的状态下,年轻人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我想起了堂弟黄宏。他小时候特别调皮,懂事很迟。他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他父母很发愁,孩子今后该怎么办。黄宏平时喜欢做饭,他看到父母为自己担心,主动提出要进一所职校就读,学习烹饪技术。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他掌握了湘菜的一系列做法。在长沙一家餐馆工作两年后,黄宏逐渐熟悉了做生意的流程,也慢慢琢磨出对待客户的秘诀,于是邀请弟弟一起前往长沙开店。两个小伙子尽管年轻,但待人热情,做事认真,对食材的把控也很严格。两人主营蒸菜业务,迎合了当下的健康饮食观念,因此饭馆很快就在长沙站稳了脚跟。不到四年,黄宏便还清了开店前期借的债务,还按揭在长沙买了房子。我叔叔目睹儿子通过学习技术顺利立足省会城市后,备感欣慰,感觉自己的孩子同样是有本领的人。更重要的是,黄宏的成功实践,让我的其他亲戚也看到了希望。随后,黄波、黄三、黄毅都通过职校的培训,投入烹饪行业,并且在云南、湖南开了饭店。我观察过,在我家族中,考入大学的人屈指可数,但那些没有考入大学的年轻人,最后还是凭借各自掌握的技术,在社会上有了立足之地。我越来越意识到,在学历极度“内卷”的当下,无效学习如同浪费生命,但这却是诸多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如果能在精力最为旺盛的时候,苦练、钻研一门技术,掌握一门真正的本领,不失为在当下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条件下,年轻人切实可行的一条路径。

我再讲讲我熟悉的理发师阿廖的故事。在我们小区楼下有一家理发店,我经常带儿子去找阿廖理发。阿廖来自湛江廉江,家里排行老三。他父亲一直在外地打工,母亲身体不太好,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孩子。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后,去了广州打工。阿廖初中毕业后,也被他们带到了广州。因为年龄太小,阿廖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工作。蹉跎了两年后,他感觉自己对时尚比较感兴趣,决定进入一家职校学理发。很多和他一起进校的同学都没有坚持到最后,中途转行去做了别的事情。阿廖想到家人帮他出了学费,自己也喜欢理发,就坚持了下来。随着技术日益娴熟,他发现理发不仅能给他人带去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他一门心思钻进去,乐此不疲。今年,阿廖二十二岁,正是我的学生本科毕业的年龄,但阿廖经过了五年锤炼,早已成为门店的大师傅。我每次看到阿廖给顾客做造型,都能感受到他的认真和热情,也能感受到劳动和专注的力量。阿廖曾说过,理发算不上高大上的职业,但能让人自食其力,还能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越来越精湛,他积累的顾客越来越多,根本不愁客源。我有时和阿廖开玩笑,我的学生尽管拥有大学文凭,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立足社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是能像他那样早点学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成为一个掌握实际本领的人,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

2019年年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工作。我调来深职大的初衷,其实也离不开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愿望。让我惊讶的是,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这里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仿佛有更清晰的认知,他们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更是充满了创业热情。逃避了“文凭内卷”的焦虑后,他们周身散发着别样的活力和青春。我知道深职大作为中国职业院校的翘楚,不能代表其他职业院校,但它所坚守的职业路径,让我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

不可否认,在中考普职分流的焦虑中,进入职校的孩子对未来有更多的担心。但以我的观察和经验,进入职校,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也不意味着出路的逼仄。对年轻人而言,只要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能够觉察到个体成长是一件需要终身陪伴的事情,能够从小事做起,能够蹲下身子更多地投入日常生活,并由此养成思考和行动的习惯,任何人都能获得前进的机会。

黄 灯

学者,非虚构作家,湖南汩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曾在广州一所二本院校执教15载,现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著有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等。本人入选《环球人物》2020年度面孔,《十三邀第六季》主访嘉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