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慕“别人家的老师”,要夸就夸自己家的老师
最佳合作人
曾诗茵
在大家的印象里,老师似乎是严肃且有距离感的,但现在是2024年,时代不一样啦。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95后”的喻老师。
七年级时的初见,我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外貌所惊叹,用曹植的话说是“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通俗点说就是“甜妹”。在教学风格上,喻老师更是十分契合我的“体质”。例如上学期第一堂课,她将春节电影《热辣滚烫》剪入一个开学视频,一扫班里因开学而带来的沉闷气氛。接下来又用网上大火的文采小测试,来提高我们对写作的兴趣。我们玩得乐此不疲。
年轻的喻老师与我们交流起来基本没有代沟,什么网络热梗她都能接住。但这样一个“亲民”的老师,也有不一样的一面。上个暑假,喻老师来家访,我沉迷于观察她当日的穿搭,加之家访的紧张氛围,没有注意谈话内容。事后,妈妈说喻老师看着年纪轻轻的,实际上是个思想成熟、很通透的人。于是,喻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又丰富了几分。
喻老师不仅是老师,也是一个“甜妹”、一个聊天搭子、一位生活导师,更是我的“最佳合作人”。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合作愉快!
洪姐
陶一萌
恩师姓洪,略顽皮的我总是喊她“洪姐”。洪姐教给我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给我提供了不少在公众前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次学校通知要举办活动,我以为自己会像小学时那样,只需要做一个看客。但洪姐轻唤我的名字,示意我去报名,我先是惊讶,后是喜悦。时至今日,她也没有告诉我原因,就当是她对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姑娘的鼓励吧。后来,她鼓励我参加学生会以及各种活动,渐渐地很多同学说我身上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自信与骄傲。我常想,如果没有她,不知我是否还能树立信心,找到真正的自己。
洪姐教的是英语。她说语言是很美的,我深信不疑。后来我常用文字来记叙情感,有一些情感变成了稿费,每次回去看她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些东西。我去年买的杯子,今年看见她真的在用,而且很珍惜,一点磕碰也没有。今年我买了几个苹果,希望洪姐平安喜乐。
接下来是高三了。她说,你要相信自己。她说,她会陪我一起走。
尘封已久的信
丁欣然
这是一封尘封已久的信。
其实也不算尘封已久,从小学毕业到现在,不过短短3年。
四年级时,大家开始玩起泡胶,没有零花钱的我和同学打赌。他们指了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让我去问您,如果您不责骂我,就是我赢了。那是我第一次问您问题,刚开始您十分开心,看到题目时却沉默了一瞬,但您还是认真地给我讲题。讲完之后,您看着我的眼神我至今难忘。我用余光看向同学,他们嬉笑着,我却笑不出来,您以为我没听懂,又讲了一遍。我慌乱地说听懂了,便匆匆逃离。赢得了想要的起泡胶,我却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只是恹恹地将它丢进抽屉里。
六年级时,我的太公去世了。我匆匆收下26张卷子就赶回了老家。我跟着大人忙前忙后,直到最后一天,我不得已在网上搜起了答案。到校后,您为我批改,92分,这与我以往的成绩大相径庭。您轻声问我:“是自己写的吗?”我撒谎:“是妈妈教我的。”同学窃窃私语,您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转而高声说:“笑什么?她妈妈有这个水平教小学的题。”我知道,您早已看穿我的谎言,却守住了我的尊严。
这3年我不曾去看过您,大概是心中有愧吧。我有时想下笔给您写些什么,又踌躇着不知该怎么开头,但这次,这封信只需要一句话:“陈老师,谢谢您,以及对不起!”
特立独行的青春,她读得懂
李寅琦
忘了是第几个三月,只记得是一样地被牵进一个陌生的教室。从东北到南方,几次转学,我早已习惯了好奇的目光,近乎麻木地默念接下来要做的自我介绍。
“我们班来了个新同学。女孩子比较害羞,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我心里蓦地一动。以前的老师总是让我自己介绍,甚至读错我名字的发音。我端详一番,徐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微胖,似乎并不出众。
得知徐老师是教数学的,我多了一份惴惴不安。我解数学题的思路总是很奇怪,即使我的解法符合逻辑,也总被打叉甚至挨批评。可这种不安被惊喜取代了——徐老师看得懂我的解法,还常常表扬其巧妙。我是个有些自傲的人,以前的老师都是有意无意地对我进行打压式教育,可徐老师从不吝啬对我的夸奖。
一次,徐老师在办公室里与我闲聊。“每次批到你的作业,我就趴在桌子上研究,要看好半天才知道,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她的口气里似乎是无奈,可眼神里满是欣赏与支持。原来徐老师不是学识超人,而是愿意真正花时间去了解她的学生。
但徐老师的严厉也是全校出了名的。一次大课间,我被美术老师叫去参加活动,回来时已经在上课了。我还在兴头上,风风火火地闯进教室,大声传达美术老师的“圣旨”,说完才注意到讲台上的徐老师。徐老师的课堂规矩严明,她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了我:“你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聪明是你的能力,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她的话一针见血,让我无从反驳。我也意识到,徐老师在我身上花的时间,不会比在我的数学答案上少。
如今我上了初中,曾经被老师嫌弃、被同学排挤、学习也不出彩的“问题女孩”,成了众人眼中的“好学生”。我仍会给徐老师写信,偶尔看看小学毕业时和她的合照。那天阳光正烈,我和徐老师站在小学门口,朝着镜头发自内心地笑。那一刻,她满身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