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真的有利于教学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今中外的先贤,对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亦师亦友”,如果老师成了自己的朋友,真的有利于教学吗?
你遇到过朋友型老师吗?
你们之间是怎么相处的?
麻冰玉:他会像同学一样称呼我们,例如“某某哥”。一颗糖,一块雨花石,都是他给予我们的鼓励。
吴秋杰:我们的英语老师很年轻,上课妙趣横生,比如他说狗的英文是dog,那么腊肠狗的英文就是dooooog。他还建了小群,和我们聊天。假期里,某位同学手滑,将游戏的组队邀请发到了小群里。老师直接吐槽:“你的段位这么低?上号让我carry you!”当然,玩游戏时,他还不忘抽查我们的作业。
夏罗择优:我们的数学老师完全没有校长的架子。他会和我们谈国际形势、个人生活和童年往事,支持我们的兴趣爱好,还会分享以前他在校足球队当后卫的光辉事迹。
吴梓浩:尽管我们比较顽皮,但黄老师还是允许我们在课堂上到处走动问问题,还举办过以平日学习积分出价的“拍卖会”。
池雨倩:学习上,她为我提供帮助;生活上,她倾听我的烦恼,让我找回自信和笑容。
你想和老师交朋友,还是觉得和老师保持一定距离更好?
倪 晞:我感兴趣的科目,希望能和老师做朋友。我不感兴趣的科目,希望老师能严厉一点,督促我学习。
冯信喧:如果我和老师是朋友,他对我的期望值会很高,让我压力变大,无法怀着一颗平常心学习。
王 盛:朋友型老师会让我对这门科目更感兴趣,更认真地学,毕竟是朋友总得给面子!
徐 蕾:身处叛逆期的我们不爱听长辈的话。和老师成为朋友,能填补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使我们更听得进去道理,同时也可以将不便分享给家长的心事告诉老师。
席 瑞:同学们对朋友型老师的喜爱溢于言表。随着民主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是以往的权威型老师,其中既有年轻老师,也有资深老师。而且,师生交流互动的平等化、趣味化,并没有导致教师尊严的降低,抑或是教学效果的下降。朋友型老师的一大特点是不再只关注学习,愿意与同学们交流生活,提供情绪价值,在教学手段上也有探索与创新。
王奕晴:与老师成为朋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珍贵的友谊、为人处世的能力、对世界的看法等。
钟文杰:我认为与老师交朋友是好事。正所谓“教学相长”,不仅学生在学习,老师也在丰富教学经验。即便是学识渊博的孔子,也会向老子虚心求教。
王嘉丽: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在教学中会很愉快,对老师来讲,寓教于乐也是很好的尝试。但也会存在同学凭借关系,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或者不够客观公平的现象。双方都需要保持分寸、公私分明吧。
席 瑞:大多数同学还是想和老师做朋友的,从而唤起对所学科目的兴趣,能更努力学习。此外,在为人处世、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老师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拓宽同学们的世界。但也有同学认为,师生距离太近,老师的期待会变高,自己的压力会变大,不知道怎么在这种亲近的关系中处理学业。有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值得关注,即当部分同学和老师关系亲近,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评价会不会不够客观公正呢?
你觉得朋友型老师在管理班级和教学上的利弊是什么?
倪 晞:这个年纪的我们“给点颜色就开染坊”,朋友型老师也许不能像威严型老师那样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一些心怀感恩的同学,会因为老师对自己的好而发奋学习。
吴秋杰:朋友型老师既然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肯定有相应的办法来管理、教学,毕竟老师的社会阅历比我们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
尚怡雪:在管理班级上,想象一个朋友来管理你、指导你,你心里当然不服气。在教学上,我觉得更有利,能营造朋友与自己共同进步的氛围。很多老师都放不下教学者的威严,而朋友型老师能放下,那么学生也应该给老师足够的尊重。
王奕晴:教学上,朋友间交谈学习,有时虽然率性洒脱,但效率反而会降低。
谷灵萱:我认为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不利于教学。首先,老师和学生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不同。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是帮学生补齐认知上的缺陷。其次,学生容易将朋友型老师与其他老师进行比较,甚至无法接受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
吴梓浩:朋友型老师的巨大优势在于和学生关系亲密,可以准确找到应该干预的问题。缺点是这很耗费老师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池雨倩:朋友型老师能够让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和关注,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弊端在于,学生没法与老师感同身受,所以作为朋友关系自然是不平等的。
席 瑞:大多数同学认为朋友型老师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他们也更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表达了担忧,青春期的学生很可能不会回报朋友型老师,也很难接受让朋友指导、批评自己。虽然大部分同学不看好朋友型老师的班级管理效果,但也有同学认为朋友型老师社会阅历丰富,一定会有应对的办法。
主持人
总结陈词
又是一年开学季,师生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以往,很多老师是权威型老师,与学生保持强烈的距离感,在年龄上与学生隔了一代甚至几代,更需要学生的配合与服从。然而,权威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出现了问题,比如:学生越来越个性化,自我意识更强烈;互联网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同学们更加“早熟”……随着教育民主观念的推进,加上年轻一代加入教师队伍,这些老师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还是互联网冲浪上,都越来越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始出现。
从第一问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对朋友型老师的喜爱。他们能够与学生平等交流,并且不只关注学习一个方面,能很好地成为青春期与家长对抗的同学们的引导者。因此,在第二问中,同学们也大多想要朋友型老师,从而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被关注、支持。
有的同学担忧,不知道在师生关系很近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学业。在我看来,这其实更有利于该科目的学习。很多时候,同学们对一个科目有兴趣,除了该科目本身的特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科任老师。我见过很多人因为一个老师热爱或厌恶一个科目。从具体的人,到抽象的知识,或许是一条有效的学习路径。另外,师生关系不完全由该科目的学习情况决定,一个老师在体察学生的烦恼、打开学生的眼界甚至陪伴学生娱乐上,都能和学生产生链接、提供帮助。请相信,老师在意你的学习,更在意你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关于班级管理,权威一定有利于管理吗?随着同学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以身份压人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最关键的是,权威能得到服从,但得不到认同。朋友型老师看起来在管理上没那么有力,但其实真心都是和真心换的。真正让班级管理与教学获得效果的,从来不是老师的规划,而是学生的自主性。我相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培养出有自主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