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该提当年勇吗
身边人总喜欢美化我的过去,丑化我的现在。他们不断提起我当年的“光辉事迹”,比如:爷爷奶奶说我小时候白白嫩嫩的,上中学后脸上长痘,不如以前好看了;爸妈说我童年时乖巧听话,可以安安静静坐着练钢琴,如今却连做几页练习题都打哈欠。
再比如,这次考试我作文写偏题了,家人又开始念叨我小学征文比赛获过奖的事。天呐,小学的比赛都过去多少年了,这能和考场作文相提并论吗?这些话让我“扎心”,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和别扭。好汉就非得提当年勇吗?我该怎么正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
请尊重现在的我
淡淡风:这简直是我的心里话!我烦透了家人对我的“缅怀”,明明我还活得好好的,大家却一直回忆过去的我。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显得他们既不关心现在的我,也不尊重我这些年的努力。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的努力能被他们看在眼里。
就爱提起当年勇
云 屿:我恰好相反。一说起小学时的好成绩和跳舞,我能滔滔不绝地讲半天。有时候别人都听得不耐烦了,甚至会质疑。这让我意识到,过去的辉煌不属于现在,我需要用实际行动重新证明自己。
风水轮流转
西 瓜:我隔壁邻居哥哥成绩好,而我亲哥则是个中等生,结果他俩最后居然考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人的发展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谁能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没必要老是揪着过去不放,还是得向前看。
不喜欢被比较
喝瓶北冰洋:你不是不喜欢过去的自己,也不是讨厌被提及过去,而是不喜欢听到别人惋惜的语气。人都讨厌被拎出来对比,哪怕比较的对象就是自己,心中也会不舒服。
其实可以看淡些
嘉 琳:也许家人只是顺嘴一说,他们的爱意不会因此减少,你不必太在意他们的某句话。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所有人:小时候的我很可爱,但现在的我也很好看呀!我变得更加独立、勇敢,正在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长大!
长大意味着变量和变数在增加,也意味着家长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在降低。父母容易对孩子的变化感到不安,会产生无力感与无助感。回忆孩子的“光辉事迹”,成了他们安抚自身情绪的方式。看似因你而起,实则与你无关,你更没有做错什么。请平视这件事情,允许无助迷茫的家长们短暂地回到旧时光里寻求安慰。
让父母感到高兴和骄傲,是每个孩子快乐的源泉之一。年幼的孩子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大人身上,接受他们的议论、判断和评估,并且内化成自我框架。但现在你长大了,需要对大人“祛魅”,沿用他们给的自我框架就如同刻舟求剑。毕竟,过去的你发展成现在的你,不是某个静态实体的平移,也不是某个固化特征的缩放,而更像是流动的河流、变幻的星系。你需要做的是追踪那个变动中的自己,不用怕自己处在某个位置,也不用怕自己会离开某个位置,而是在每个位置都爱自己。
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有啥意义
中学时代,父母也很喜欢拿我的好友跟我做对比,以证明我“不够淑女,不够招老师喜爱”。但即使“别人家的孩子”不存在,家长依然可以用“过去的自己”来镇压我,反正结果都是“现在的自己”败下阵来。大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比较呢?
“怀旧”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学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频繁地怀旧。克莱·鲁特里奇提到,怀旧有助于人们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对于年长者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当人们眼下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例如,看到孩子“做几页练习题都打哈欠”“考试作文都写不好”——成年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这也会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去怀旧,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信心,以抵抗眼下的挫败感。
大卫·纽曼在2020年进行了一项实时采样的研究,收集人们每天8个随机时段的怀旧情况,得到了2个关键性结论。首先是当人们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比在工作或学习时更容易触发怀旧行为;其次是当人们感到沮丧时,比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怀旧——也许是因为人们会习惯性地使用“怀旧”来作为缓解悲伤的手段。
怀旧虽然对处于情绪低谷的大人是有益的,却常常引发对现实的扭曲和过度美化。成年人怀旧时很容易美化过去,不自觉地忽略消极记忆,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被称为“玫瑰色回忆效应”。
这可能就像我看到我家猫咪们成天懒洋洋地在窝里睡大觉,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它们还是小奶猫时的可爱模样,却全然忘记了这些家伙当时啃沙发、咬植物等让我火大的场景吧。
除了怀旧,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比较。人们通常会采用2种社会比较方式:向上社会比较是指我们试图从比自己过得好的人身上获得灵感和希望;向下社会比较是指我们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比较以获得安慰。在大多数情况下,向上社会比较会让我们感到压力,而向下社会比较会使压力适当缓解。很多父母坚持要给孩子压力,让这些压力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于是这种向上社会比较法也成了他们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出现了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过去的你”。
父母的这种信念并非全错,向上社会比较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但这有一个前提:我们自发自愿地和他人比较,而不是被迫比较。在成长道路上,我们确实需要榜样,我们认同并倾慕他们在某方面的优秀,并将这种优秀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如果我们不是自愿去进行这种向上社会比较,反而会引发包括愤怒、抑郁和嫉妒在内的多种消极情绪,导致对自己的满意度和自信心下降。要知道,“别人家的孩子”也许确实有过人之处,这点我们还是能勉强认可的,但大人们总拿“过去的我们”来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属实有点任性和欠考虑了——难道是要让我们嫉妒自己吗?
我曾不止一次跟大家讨论过“自我概念”这个词,它是指我们对于“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全面思考,包含了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信念、角色等一系列属性的探索和认同。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晰,就越能更好地与他人互动,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和理想。当然,自我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尤其是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同学们来说,现在正是大家不断探索多种可能性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对自己给予肯定而非否定至关重要。
若大人们不断用“过去的我们”来向下比较“现在的我们”,其实就是在暗示现在的我们没有达到大人们的期望或标准,这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我们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
糟糕的是,过去的我们无论是否被大人们“过度美化”,我们都已经无法再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了,因为他的发展结果就是“现在的我们”。举例来说,假如大人们比较的是我们的朋友,这种比较还是能够提供一点动力的,我们还是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将来超越这些比较对象的。但我们又怎可能通过努力来“战胜”过去的记忆和幻影呢?因此,这种比较只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我好像变得越来越差”的错觉,并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变得更优秀”的动力。
我们可能很难改变大人们这种“怀旧情结”和“向上比较”的习惯,但当我们了解了大人们这样做的心理动机后,大家也许就可以对这种事泰然处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