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旅游”,你怎么看
本期主持人
席 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奇葩说》辩手
假期到了,你出门了吗?近年来,快速穿梭于不同景点、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式旅游”兴起,更有人玩到了极致,出现了“特种兵式旅游”,三天游五岳也不是梦。对于这种旅游方式,你怎么看?
你有过“打卡式旅游”的经历吗?如果有,请分享你的感受。如果没有,你想尝试吗?
张子儒:有过。当我在了解眼前的景点时,下一个景点便会在脑海中“显现”,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
池雨倩:有过。因为繁重的学业,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更多想看的风景,我并不知道下次来是什么时候了。
胡语晗:有过。“打卡式旅游”累并开心着。穿上好看的衣服,打卡网红景点,拍美美的照片,这些照片保留下来,长大后会是美好的回忆。
赵怡可:没有,也不想尝试。一方面,我是个慢性子,“打卡式旅游”给人压力,没有了旅游的悠闲自在;另一方面,“打卡式旅游”势必代表着随大流,失去自己对景点的多元探索和独立思考。
景一卓:“打卡式旅游”强调到此一游的感觉。今年暑假,我和同学去贵州旅游。由于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我们每天疲于赶路。我觉得喜欢拍照发朋友圈的人会更喜欢“打卡式旅游”,其新鲜感和丰富的照片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在有限的时间里打卡更多的景点会让你开心吗?你觉得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胡语晗: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方式。我出门就是为了打卡,证明自己来过、看过、体验过,旅行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开心。
赵怡可:不会。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是探索世界的人文价值,顺便让自己休息一下。
郁希恬:不会。旅行可以让我短暂地逃避生活琐事,见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发现这世上的无数种生活方式,找回初心。
赵昱洁:不会。打卡只是证明你来过,但留在回忆深处的,是慢下来才能体验到的东西,比如我缓缓走过的藏龙百瀑、山中偶遇的卖笋老婆婆、静下心来在南浔古镇寄出的明信片……
周泽豪:不会。我喜欢旅游带给我的自由以及领略当地特色的感官刺激。旅行的意义在于开拓眼界,寻得自身的意义。
景一卓:如果不包括赶路的疲惫,在有限的时间里打卡更多的景点当然会开心,这可以让新鲜感不断刺激大脑,就像刷短视频那样。
谢秀相:旅行是一种接受的过程,就像读书,我们不能一口气看完所有经典著作,也无法在短时间里打卡所有好玩的景点。这种行为功利性过强,偏离了旅行娱乐和接受的意义。
席 瑞: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打卡更多的景点并不开心,认为旅游的意义在于人文思考、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打卡在缩短旅游时间的同时,消解了旅行的体验过程,排除了偶遇。少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旅行是开心的,因为旅游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不断变化的景点如同目不暇接的短视频,一直在刺激着我们的大脑。
席 瑞: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打卡式旅游”,有的是因为时间有限,有的是因为旅行地的景点之间相距甚远。至于感受,有的同学感觉还行,因为学业紧张,这样能够参观更多的景点,而且打卡的照片既是朋友圈的素材,也会成为珍贵的回忆。有的同学则完全相反,认为这样的旅程过于疲惫,很多景点也来不及细细体会。不想尝试“打卡式旅游”的同学也指出,这种旅行压力太大,失去了探索的乐趣与思考的空间。
你觉得“打卡式旅游”削减还是增添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鲁懋堃:增添了。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游客可以展示和传播不同地区的美景和文化,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兴趣。
池雨倩:削减了。随着快餐文化的发展,留给我们驻足思考的时刻越来越少。旅行能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打卡式旅游”让旅行经历变得肤浅和同质化,成了许多人朋友圈里一时风光的资本。
林佳淇:增添了。“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契合了人们对高效率的追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实现年少轻狂的梦想或者挑战自身极限变得更加坚韧自信,这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
林雷磊:增添了。通过一些博主的宣传,许多被遗忘的传统景点、小众景点被发掘了出来。
谷灵萱:削减了。现在的打卡点多为人工建造的老街、咖啡店等。大量“照骗”的产生、网红打卡地的交通拥堵,影响了人们赏景的兴致和放松的心情。
詹舒雯:削减了。如果一味跟着网上的打卡地,旅行便没了稀奇感。人人都只去打卡地,城市就难以彰显那些不易被发现的魅力了。
黄思颖:削减了。古时,人闲车马慢,因此古人才能静下心来沉醉于自然,涌现了《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名篇。现代人快节奏的旅游方式,或许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收集欲”,而非为了读懂自然。
席 瑞:大部分同学认为“打卡式旅游”削减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其一是效率追求的“快”杀死了体验需要的“慢”,看了很多风景,但深刻的感悟太少了;其二是“打卡式旅游”过于同质化,流量让网红景点和餐厅成为大家的共同关注点,导致旅行的路线千篇一律,也产生了排队、拥堵等不好的体验。少部分同学觉得这增添了旅游文化的内涵,他们同样关注到了打卡背后的流量,但认为社交媒体能够带动某些景点被看见;“打卡式旅游”亦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表现,丰富了旅游文化。
主持人
总结陈词
“打卡式旅游”是这两年被热议的旅行方式,它指的是一种追求效率,拍照打卡以作纪念,很快投入下一个景点的旅行状态。
从第一问来看,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打卡式旅游”。为什么我们在旅行中普遍追求快?根本原因还是假期少、花费小。这个社会正在朝着碎片化发展,短视频让资讯碎片化,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清晰让我们的社交碎片化,而旅行作为生活系统当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也会碎片化。
但我觉得不必悲观,“打卡式旅游”其实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很多同学觉得这种旅游方式没法深度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可我想问问:怎么才算是深度体会?旅行的确可以学到东西、拓宽眼界,但旅行不等于上课。导游讲的故事、在博物馆看到的记载,我们回到家还能记得多少?对很多人来说,旅行最直观的体验感还真是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
或者说,不管是不是“打卡式旅游”,旅行本身就不是一种深度接触当地文化与风土人情的方式,真正的触达需要的是——生活在那里。旅居、交流访学等形式,或许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方,我们对旅行的期待不必放得这么高。
很多人担心“打卡式旅游”会导致旅程千篇一律,但真正带来同质化的是商业化。这边有个古镇,有“我在这里很想你”的牌子,那边就依葫芦画瓢。因为要想承接很多旅客,当地就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商业又是最标准化的东西。很多人旅行就图个方便、舒服,尤其是拖家带口去旅行的。我去过一些原生态的地方,交通、住宿条件堪忧。对很多人来说,恐怕这种旅行只会更折腾。
所以我觉得“打卡式旅游”没什么,它是当下非常现实的一种旅游策略,也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与其批判它,不如正视它,并且这个问题值得很多旅行供应商和文旅部门思考:我们能否设计出更紧密但在交通衔接上更便捷的旅行路线,向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