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我的“偷感”人生

拯救我的“偷感”人生0

最近有个很火的词叫“偷感”,我就是一个“偷感”很重的人。

穿了新衣服,我担心路人瞟来的眼光;合影时,其他人都在摆造型,只有我悄悄退到最后一排;遇到重要的考试,我不敢和同学交流,生怕考得不好被人笑话;明明说出来就可以解决的事,纠结半天也说不出口,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和评价……

其实我也不是毫无优点,却很难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我会不由自主想把自己藏起来,整个人显得拘谨、不自然。我到底该怎么看待这种“偷感”呢?好羡慕那些挥洒自如的大人,等我长大了,“偷感”会消失吗?

爬行的KK

接受不完美的成果

小 璃:“偷感”人群都有一点隐藏的完美主义,羞于被别人看到“半成品”。我就深受其苦,总是被过高的自我要求所折磨。或许我们应该放低点要求,谁说只有满分的成果才能被展示呢?

也许只是“玩梗”

库 蒂:“偷感”这个词很流行,周围人不论做啥事,都会给自己贴一个“偷感”的标签。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娱乐的说法。有时候只是觉得好玩有趣,比如我吃碗面发社交平台,都会配文“又是偷感满满的一天”!

没必要自我封闭

吴沐沐:我认为“偷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担心被人指指点点,索性把自己紧紧裹起来。曾经我总是偷偷学,害怕别人说我很“卷”,害怕没考好会被嘲讽。可是把自己封闭得太严实,连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了,所以我现在更愿意开诚布公地交朋友。

偷感?安全感!

姚龙仁:我反而觉得没人关注是一种特别舒服的状态!对于我这样内向害羞的人来说,过度的关心是一种负担,我宁可默默做事,悄悄完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让我扮演“社牛”,反而为难我了。

你配得上这美好世界

山 琳:我理解你的小纠结,如果你的“偷感”源于内心的不配感,那么就从克服这种感受开始!你值得这世界美好的一切,管别人会不会觉得你爱出风头呢。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评价,但可以决定自己的每一步,比如把焦虑转化成更努力的付出。

被放大的自我

存在

张月燕(心理老师):

青春期最重要的心智成就之一是开始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心中构建假想的观众,并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审视和评论。例如,当我穿了新衣服,路人们都会注意到我身上的这个新变化。这其实混淆了我们自己的关注点和他人的兴趣,夸大了自我的存在。如果再叠加透明度错觉——人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表情举动对内心状态的泄露程度,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想把自己偷偷藏起来。

这种“偷感”在青少年身上其实是有普遍性的。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只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性格缺陷。与朋友多交换想法,你会发现大家其实各有各的“偷感”。最终你会明白,在你身上发生的99%的事情都和别人无关。但说到“努力”上的“偷感”,如果你并不享受默默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那要注意,很可能这种“偷感”是一种自我妨碍,这意味着你花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为“体面的失败”做准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