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偷感”亦可爱
“偷感”这个标签迎合了某些尴尬、微妙的心理状态,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统统被塞到这个新颖的词语里。
要缓释“偷感”带来的不适,应该先厘清你为什么“偷”,是跟风式的自嘲调侃,是主动选择“闷声干大事”,是担心被过度关注,还是自卑怯懦?
去“偷感”需要一点底气
我先讲个自己的故事。
大学第一堂英文课,老师进教室发了一份演说稿,随机抽人上台演讲。学生们都愣住了。这一天,我见证了大家的抓耳挠腮、语无伦次,更有甚者为了逃避上台,竟偷偷摸摸从教室后排溜走了。
轮到我时,我记得那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发言稿,他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大胆追求梦想。我大概读懂了这篇演讲的内容,却远没到开口演说的熟练程度,磕磕绊绊读下来,眼神不敢往别处瞟,只记得演讲的结束语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谦卑若愚)”。
一晃大学时光过去了。临近毕业时,老师又来了一场“突击考察”。但这一次,几乎所有人都顺利念完演讲稿,没人中途溜走。4年的学习让人适应了当堂演讲的窘迫。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求知若渴,谦卑若愚”时,我惊觉这就是刚入学时那一篇稿子,难度没变,单词也还是那几个。
现在,回到KK同学最开始的疑问,如何才能卸除“偷感”,变得自信得体?如果你所定义的“偷感”是形象气质扭捏、拘谨,那你要做的是找准自身薄弱之处,脚踏实地地提升能力。
松弛大方不是一种天然气质,得有实力和底气支撑——你无法想象一个连单词都认不全的学生能像乔布斯一样演讲。只有当一切尽在掌控,才有可能呈现出不卑不亢的完美状态。
你打算“偷”到世界末日吗
你幻想长大后“偷感”就能自行消失,可成年人中饱受“偷感”困扰的也不在少数呀。这种矛盾心理的本质是敏感:对社交关系敏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敏感不分年龄,不锤炼自己内心的抗压韧性,“偷感”大抵会长久跟随。
还是说说那堂英文课。当年我寝室6人,其中有个室友坚持认为自己搞砸了演讲,给大家留下了极不佳的印象。她甚至能记得老师的某个眼神,记得自己当天穿戴了什么服饰——“早知道要上台,我就不穿那双凉鞋了。”
可说实话,人生实在没那么多观众,要记住一个人犯的错误,也是件劳神费力的事情。至少我们其余5个室友,无一人记得她的凉鞋。毕竟才认识没多久,谁又会把注意力放在一次课堂演讲上?
她对这件小事的担忧,对外界评价的高度警惕,让我对“偷感”人群产生了理解和同情。我不认为这种敏感是一惊一乍的,就像我也不认为少年的忧愁是无病呻吟。少年的想法很纯粹,伴生的痛苦也很纯粹,即便往后会遇到远比“失败的演讲”更棘手的挑战,但此刻的躁动与困惑是真实的,这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比天还大。
在那篇演讲稿中,乔布斯说他每天都看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该怎样度过。各位被“偷感”绑架的同学,你们要不要也问问自己的内心,难道你还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关注他人是否在关注我”这样滑稽的事情上吗?你希望在这一天中不断回想那些难堪的瞬间,还是把宝贵时光留给更多亟待完成的美好事件?
追随你内心的直觉,很多打不开的心结,或许能在一瞬间豁然松解。
“偷感”是融入世界的彩排
话说回来,虽然“偷”字不太好听,但“偷感”未必全是贬义。不信你搜搜跟“偷感”对应的英文单词是什么?是lowkey(不招摇),中庸低调,这在中文语境中还算个夸人的词。放在青少年身上,“偷感”只要不是过度敏感自卑,都是符合这个年龄的正常表征。
初来乍到的腼腆,与世界建立联系时的迟疑,对被理解和接纳的渴望……“偷感”是成长中各种欲望和矛盾交织的产物。你甚至能在这个现象中,看出少年自我独处和社会链接的问题——既想去更广阔的世界交朋友,又想躲在安全熟悉的区域。
不过,“偷感”一词虽妙,也不能滥用。过度依赖标签也可能导致你忽视自身的复杂性和成长潜力,限制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你可以通过这个有趣的标签更多地探索内心,但也请记得保持对自身的多维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