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小周老师

作者: 徐亦可

进击的小周老师0

小周老师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恰好掐住了秋天最美丽的时辰。从旁听到上台讲课,小周老师最终手握offer顺利结束实习;从逐步适应到熟络,我们见证了她由听课者到授课人的角色转变。如同两段平行的铁轨偶然在此交错,停留片刻,又各自向着未知的远方延伸出去。

开学后的某天中午,我从食堂回来,正和好友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猛然间发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位高挑美女。她翻着三分无奈、四分不屑的白眼,审视着吵闹如一锅粥的班级。

虽然烫着凸显成熟的大波浪卷发,但尚显稚嫩的脸庞暴露了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事实——看起来实在缺乏威慑力,于是我们吵闹依旧。直到一个粗犷的声音如霹雳般掷地有声地响起:“安静下来,到午休时间啦!”小周老师的浑厚嗓音,与她那秀气的外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实习老师并非稀罕物,威严感十足的实习老师才是。初来乍到的小周老师反客为主,呼喊课代表发作业,让班长拉窗帘、熄灯。小周老师指挥有度,唯有稍显僵硬的表情暴露出她是一个新手,并不习惯发号施令。

正因作风雷厉风行,小周老师很快就掌握了班级实权:午休维持秩序,批改听写,监督课代表收发作业,收集迟交名单……我头一次被揪住没有订正听写的时候,心里颇有点惊诧和怨恨:过去老师们虽耳提面命要订正听写,但从来没有抓过现行。

“还是要订正的!”小周老师浓密的眉毛拧成了两条黑线,“不然我们班和十三班、十四班的差距怎么变小呢?这次我们班只有十个同学完成订正,而十三班有……”

这是一位既讲理又冷酷的狠角色。

难以通融、对我们有点凶的小周老师自然是不那么好亲近的。

在我们这个年纪,比起博学慈爱的长者,我们更期望拥有年龄相近的老师,青涩也罢,不够专业也罢,光是没有代沟这一条就足以弥补其他遗憾:小周老师作为一只脚堪堪踏进成人社会的实习老师,显然比长者更懂得我们的情绪、心思乃至“恶趣味”。

年轻潮流的小周老师不大愿意和我们闲扯,但不少同学仍冒着被白眼伺候的风险凑上前去,企图挑起话题:“小周老师,你在哪里上的中学?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更有甚者,大胆地问小周老师是否打游戏,似乎想在虚拟世界和她切磋一番。小周老师的回复始终是淡淡的,话不出三句即下逐客令,“该午休了”“去写作业吧”“明天记得交笔记”,让提问者知难而退。

不可破除的隔膜反而使我们对她的好奇心日益旺盛。我们窥望站在一旁监督我们做早操的小周老师,观察其妆容,讨论其穿搭——秋色正浓,她身着藏蓝底衬衫,淡红的无花果图案点缀其间,颜色颇为应景。我们裹在笨重的校服里,对此心生艳羡,不知不觉地将小周老师的形象加入对未来的构想里。

日常监督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小周老师树立起了威信,而学校运动会期间的尽心尽责让她收获了所有人的喜爱。开幕式排练,小周老师一场不落地跟随,排队形、放音乐、收集同学脱下的外套,俨然成了我们坚实的大后方。在排练的间隙里,我们才得以稍稍了解她——尽管表情仍旧矜持,可她还是被套出了话。我们这才知道,小周老师生于2003年,曾在中学里当过团支书。末了被她翻了一个颇为经典的白眼,说我们实在太吵太乱,以前她读书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彼时恰值黄昏,天空澄明柔和,色彩像在调色盘里被细细调配过,似蓝似紫,砖红色的操场中间嵌着一汪绿色,我们一群人的笑声在风里打转。可能是因为氛围太美好,我心中头一次涌起了对小周老师的亲近之感。

学校运动会开始后,我们的关系又更近了一步。小周老师既是满场飞奔的摄影师,又是马不停蹄的“救生员”,负责在终点线后面“捞”起瘫软如泥的本班选手,而我也在被她救助之列。完成比赛,终于有了片刻清闲,我们几个同学自然地围坐成一圈,小周老师坐在中央,任由阳光将她的影子拖长,将她的轮廓柔化。我们斗胆问她有什么爱好,小周老师说她平时喜欢看话剧,还有,她真的很喜欢学习,话语间竟然有着些许腼腆。此言一出,举座沉默,被繁重的课业折磨出黑眼圈的我们忍不住喃喃地惊叹:“老师,你真的……很优秀,很自律。”小周老师连连否认,认认真真地对我们说:“学习是件很有趣的事啊!”

似乎害怕自己所说的显得做作,小周老师转而开始讲起自己的故事:中学时代,因为处理学生会事务“夜不归宿”被抓个正着;大学时代,被室友强行灌输流行文化;在生活里,逐渐唤起女性意识,发誓要“先立业、后成家”……她讲得双目熠熠,我们也听得两眼放光,又不住地在惭愧中哑然:她不过比我们大几岁,却已俨然有独立个体的觉悟和行动。若干年之后,我们能不能像小周老师一样积极进取呢?

学校运动会终以我们班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结尾。谁也没有想到,小周老师在第二周的活动课抱着一大堆礼物走进教室,她带来人手一套有班级标志的定制文具,还举行了一场班级内部颁奖仪式。奖项的名字千奇百怪,诸如“跑得好快”“跳得好高”“加油好给力”“送水好暖心”。小周老师兴致高昂地逐一阐述她的颁奖理由,我们也跟着兴致高涨。此刻才知道,无论是在赛场内还是在赛场外,我们的表现都被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周老师的话语和奖品似乎带着温度,那份温暖也渗透进了我们的内心。

同甘共苦,终得胜利,其甜味比唾手可得之甜回味更为深长。

已旁听数周的小周老师要代替英语老师给我们上课了——消息一出,有人期盼,有人担心,议论纷纷,不顾小周老师在我们身后大翻白眼。

次日上台,小周老师的表情虽有点僵硬,却还是气势十足。她开场就抛下问题,没想到迎来了混乱的课堂大讨论。半是威慑半是引导,她终于切入正题。此刻小周老师反倒松弛下来,流畅地飙起英语来,讲得板板正正的,顽强支撑着不肯被底下同学的打趣带跑——这其实是很不易的。课后同学间私下讨论,有人评论小周老师上课“有种老教师的干练”,是为精辟。不苟言笑,信息量大,没有犯新老师爱跑偏或啰唆的毛病。

从旁听到实战,小周老师的实习阶段已经接近尾声。由不得我们不舍,她已手握offer即将成为某中学教师的消息在课堂上公布,宛如美梦一场被骤然掐断,怅然若失感充斥教室。小周老师却满眼欣喜,告别我们固然难过,可她为之拼搏的美好未来终于来了。小周老师说她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几个月的时光,曾经以为她来这里是为了教会我们什么,但最终却是我们教会了她很多——我想,多么老套的话啊,却是字字真诚。

小周老师说:“送给你们一句话,愿你们的未来,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回应她的,是热烈的掌声与夹杂的抽泣声。

生活在继续,我们忙碌地学习,偶尔插科打诨,小周老师的名字在不经意间被提起,像一位远方的故人。从小周老师的朋友圈和公众号里,我们能看到她鲜活的生活痕迹:体验着初为教师的尴尬与磕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有空还是会去看话剧。

某天偶然翻看她的朋友圈,注意到一句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征服,去从生命中创造生命!”我捧着手机,回忆如走马灯一一闪过:初亮相时粗犷嗓音的震撼、史上最严格的听写批改、带标志的定制文具、自创奖项的奖状……我想,这就是一切的解答了——曾经相聚一堂,如今各自努力,这便是我们故事最精彩的开放式结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