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香炉中的传奇

作者: 松三

宣德炉:香炉中的传奇0

宋时,文人雅士追寻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和插花一样,焚香最初源于宗教供奉,后成为一种生活美学。香器作为焚香的主要器具,发展出多种样式。历代下来,有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等,还有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等配套器具。

在漫漫的香器历史中,宣德炉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宣德炉真正所指,是明宣宗朱瞻基在明宣德三年(1428)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当时用的红铜由明宣宗特令从暹罗进口,宫廷御匠和工部侍郎参考并研究了五大名瓷的器型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制成。

因为要保证香炉的质量,用来制作香炉的红铜在明宣宗的命令下,必须精炼十二遍。炼一遍,少一些,十二遍下来,原料大约只剩下三分之一,最后还要加入金、银等几十种贵金属。所以,宣德炉不容易生铜锈,抗氧化能力非常好。若是一只保存得很好的宣德炉,留传到现在,完全可以像新的一样。

当然,更神奇的说法是,真正的宣德炉用的是风磨铜。我没见过,现代人应该都没见过。据说用风磨铜制成的宣德炉,风吹过时,都得绕道走。听说这种铜对风会产生一种磁场,当风到达一定范围内就会呈现静止状态,只能从旁边慢慢“磨过去”。

用这种铜做出来的香炉,都是“一线天”——一支香插到香炉里面,点燃后,即使有微风拂过,香烟也不为所动,永远呈一条直线袅袅上升。虽然这可能神化了宣德炉,但也可以看出宣德炉的好,好到风都难以靠近的程度。

作为文房首器,宣德炉的器型非常多。光大式就有十多种,算小式有二十多种。其中,敞口、方唇、圆唇是几种最常见的形制。宣德炉的颈矮而细,身扁圆鼓腹,口沿上有可能是桥形耳,也有可能是兽形耳,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最好看的是三足炉,具有与明代陶、瓷器型相似的突出特征,流畅圆润、生动自然。

宣德炉是中国铜香炉的巅峰之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宣德炉甚至就是铜香炉的代称。但其实,首批铸造的宣德炉一共只有三千只,此后便再也没有出品。

宣德炉问世后,仿造活动从未间断。就连当年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也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也许是为了牟取暴利,也许是宣德炉实在太美了。这种情况导致鉴别真假宣德炉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悬案之一——至今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可能没有一件是公认的真正的宣德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