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诗句,让文章诗意满满
作者: 沈鹭霄高中三年,我们需要背诵60篇以上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除了在理解性默写中被用到,还会在写作运用中被考查,比如能否将古诗文运用到作文里,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采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学生能否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文。
“化用诗句”不是简单地将诗词句不加选择地直接放入文章内,而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立意选择诗词句,并将其融合成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或者引用部分句子或者改写句子,将其融入文章中,也可以浓缩其经典部分,化用为标题。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有助于我们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思考此诗缘何而来,随后回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当然,要想在考场作文中灵活化用诗句并非易事,平时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磨砺出锋利的宝剑,在考场作文中“出鞘试锋芒”。
积累可用诗句:偃仰啸歌,诗韵满仓
“化用诗句”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诗词储备。在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中,常常要求同学们对某一现象或某一哲理阐发自己的看法,因此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蕴含情感、哲理的诗句,化用它们来辅助佐证自己的观点,让阐释观点的语言更加富有层次,更加有力。
比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点明了他对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渴望;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反问,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彰显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若是在表达类似观点的时候,能够使用这些抒发情感、表现哲理的经典名句,不仅能让文章富有诗韵、蕴含深意,更能让读者看到作者本身的文学修养。
积累真实感悟:知人论世,观物观心
高中生年纪尚小、涉世未深,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埋头苦读,所以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上会有所欠缺。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弥补一部分的情感体验。比如苏轼在政治上不如意,屡遭贬谪,四处流徙,但他从“水与月”中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哲理,在浩渺的江面上“冯虚御风”。苏轼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生观,可以助力我们渡过难关,拥抱崭新的明天。
与诗人产生共鸣需要我们先去了解诗人的生平、诗词创作的背景,然后思考有没有遇到过或者听到过类似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最后加上自己的感悟,比照这首诗和这位诗人,表达自身的真实看法。
积累实用句式:仿写为径,文思绽放
积累了足够的诗句与情感感悟后,要想落实到真正的表达上,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一些可快速上手的“脚手架”。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几种“化用诗句”时比较实用的句式,大家可以进行仿写练习,仿写多了也可以进行改写、再创造。
1. 诗句做句子中的定语等修饰成分:×××(核心概念)是/需要“……”(体现诗人精神品质或思想情感的诗句)的×××(一种品质或情感)。
这类句式适用于阐释文章核心概念,可以借助诗句来对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解释。比如,“奋斗者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信念。”
2. 诗句做句子中的主语:(1)“……”(诗句)让我们明白了/懂得了……(2)“……”(诗句)是……
写作时,可以连续使用这类句式,形成排比句,在诗意的氛围中抒发情感或表达观点。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主持人董卿就用到了这样的句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
3. 诗句做句子中的宾语:×××(诗人)坚信/怀抱/拥有“……”(诗句),……
这类句式适用于将诗人的生平作为事例论据来论证观点的例证段。在概述诗人的事迹时,引入他的诗句更能表现其精神品质,体现核心立意。比如,“刘禹锡虽被贬至巴楚,但他依旧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挑战与困难,我们应积极调整心态,用内心的阳光笑对人生的风雨”。
注意,以上所有句式中的诗句可以整句放进去,也可以选择其中的关键词或者在不改变原有构思与意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改写、浓缩后再放入句子中。除了将诗句化用到句子中,我们还可以在标题中借用一些常见诗句的构思,使标题更亮眼、吸睛。
从诗词中思考社会,化用诗句来阐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悟,可以激发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将古诗词的价值更大化。
学生作品
逐诗意 待花开
文 ■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王欣怡
身处信息爆炸、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有时也需要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时空,来远离社会的喧嚣、外界的浮躁,关注自己,丰盈自己,找到生命的诗意。
生活总是免不了烈日风雪的反复蹉跎,我们只有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去消化外界的一切干扰,才能将它们消融在繁忙的生活中,成为会心一笑的诗意情怀。陶渊明“误落尘网三十年”最终选择辞官归隐,摒除“车马喧”之后才有“复得返自然”的诗意感悟。外界所带来的干扰只是暂时的,唯有不被外界影响,才能让生命之花“芳菲无尽时时绽,花影永恒映碧天”。
静下来,观照内在灵魂,诗意之情外化于行。依照罗曼·罗兰“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我们尤为清晰地看到,历代文人墨客将自己诗意的人生放归于远离俗世的“悠然南山”中,领略于战胜之后的“千重稻浪”里;而现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听京剧、看慢综、学国画,这些消遣都是我们在紧锣密鼓的计划列表中插播的诗意。“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是我们血脉里流淌着的对生命的诗意的渴求。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人都需要在人生的旷野上寻找生命的诗意,让自己更加热爱生活。花费一些时间在充盈内心的事情上,找到慢下来的理由,能够让我们在拼尽全力的道路上找到停泊的港湾,休息片刻,更好地出发。
生命的诗意让我们感受山花的绚烂、落叶的静美,看候鸟冬向南迁春向北归、群兽猎食草场追……但我们不能仅仅享受浮于表面的舒适、安逸,更要在静中生智,沉淀自己,知晓本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屈原在那个众人皆醉的时代坚守自我,坚持“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哪怕要“伏清白以死直兮”也不后悔。袁隆平扎根土地,在安静中探索,在沉淀中收获,最终将“东方魔稻”献给全世界。当代青年也应当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于袅袅清雾中自立,不畏人言,砥砺向前。
抛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杂念,静下心来,学会“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给心灵松绑,与灵魂对话,适时沉淀后,才能更好地“坐看云起时”,实现自我成长。
(备注:本文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为写作主题。)
本篇文章化用了大量诗句,使全文充满诗意。作者从标题到例证再到议论,都有对诗句的化用,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改写浓缩,将“化用诗句”这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使文章的论证思路行云流水。另外,在主旨表达上,作者也做到了真感受、真表达,尤其是第三段关于用听京剧、看慢综、学国画这些娱乐消遣来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论述,的确是现如今面临巨大学业压力的高中生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许多“打工人”的心声。这样真实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