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来都是“牛马”……
最近我陷入了一种迷茫,总是觉得如果继续读书,无论读得好,还是读得不好,将来都是到社会上去打工,当“牛马”。
既然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为什么现在要比别人辛苦这么多去读书?
我的想法是不是出现了偏差?为什么我会这么想?
Way2 读一首诗
黄金屋
一名忙碌的高三学生
“童话在撒谎,妈妈
我翻遍抽屉肚子里的书
只有仅够温饱的古老粮食
屋子里没有黄金,只有一张张
苍白如纸的面孔,匍匐于方寸之地
手指上的茧,问了一万遍
哪里有春天,哪里有春天。”
妈妈来得早,她见识过更多的谎
但她仍爱说:黄金就在屋子里
这屋里总是那样热闹,又那样寂静
语言的拐杖留在门口
异乡人啊,今夜我们久别重逢
俄国的太阳与亚洲铜高悬窗外,不分昼夜
暴风雨的荒原里,你亲眼见过
人类最诚挚的痛苦与最隐秘的爱
你见过渺小的人有最伟大的梦想
你见过不可能之事包含无数可能
你提前读完了结局,仍翻回去看看
这好奇构成了你
你和一群差不多年纪的人
于屋子中央,被安排着相遇
有的人会使你忘记戴着镣铐
一起跳舞的日子,日子不再煎熬
——也许妈妈没有骗我
这屋子很小,但那样多的角落我未曾涉足
我与许多陌生人在这里喝茶,烤火,争吵,谈心
合上书页,我们告别,告别是注定的结局
他们说,要去宇宙的尽头走一走
那里很大,有的人弯腰捡起
一份耀眼的简历,一份穿戴整齐的工作
有人在那里仰天看见盛大流霞正在自由坠落
“此地有黄金,我在最好的岁月见过。”
Way3 专家说
没有人可以定义我
文 ■ 李世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解读一下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是这两个:读书是为了什么?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大人们会这样回答:读书是为了将来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但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是能赚很多钱,轻易满足自己的工作吗?但大部分人从工作中获得的钱财是不可能富足到能够满足他所有欲望的——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用金钱和物欲来衡量工作的价值,那么大部分人注定是“牛马”。
此外,之所以有“牛马”感,是因为“牛马”的工作与个人价值不匹配,但这种不匹配并不单纯是个人的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拉赫的职业倦怠理论提出,在工作中个人控制感降低,社会支持过少,技能使用不足,自主性和决策卷入不足,以及公平感、成就感、价值感的大幅减少,都是导致个人和工作不匹配的原因。确切地说,是有毒的工作把人变成了“牛马”。
反过来说,工作真正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斯坦福大学的比尔·博内特教授和戴夫·伊万斯教授在《人生设计课》一书里提到,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能够让我们向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有两种不同的输出方式:在营利的世界,输出的是金钱,所以赚得越多越成功;在非营利的世界,输出的是影响力,对公司/企业、对社会甚至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包括表达力、创造力等。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学生很擅长关心和照顾其他同学,让大家都信任和喜爱他,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表达力让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另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让课桌变得整洁而有趣,让作业充满了创意和惊喜,他用自己的创造力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金钱不一定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好,但影响力可以。
如果工作是为了输出自身的价值,那么学习就是输出的前提。学习过程似乎很枯燥,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比较功利,但它并不会改变知识有价值的事实。任何知识都可以带来进步,也是我们能够有所输出的基础。课本上的知识会成为我们工作技能的基石,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逻辑性、管理时间的诀窍,培养了完成任务的毅力。更重要的是,知识是公平的,只要你花时间去努力学习,你就可以掌握它,让它为己所用。更何况,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也需要知识和技能储备,需要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需要毅力和韧性,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这也是学习真正的意义。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牛马”,要么有足够的实力去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意义的工作,要么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去整顿职场,让工作变得有意义。如果都行不通,那么就在工作之外寻找其他可以创造意义的事情来做。学习其实和工作非常类似,如果你只是被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认为学习的唯一快乐就是成为年级第一,那么90%的学生都是“牛马”。但是学习的快乐不是只有成绩,就如同工作的快乐不是只有金钱。希望大家走上社会后都能够实践两位斯坦福大学教授对大家的忠告:“我不会让市场定义我是谁和我创造了什么。我的金钱、影响力和自我表达如何组合,由我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