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能写什么
作者: 黄平AI能写什么?
让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AI能否写一份思想汇报?
我以这个问题向国内某个有代表性的大模型提问,它立刻给我写了一份,包含“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结语”几个部分。我认真读下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份很标准的思想汇报。如果打分的话,90分以上。但是,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汇报?
两种理解
这个例子牵引出两种对于写作的理解:一种是形式上的理解,或许可以概括为“写得像”;一种是本质上的理解,或许可以概括为“写得真”。
什么是形式上的写作?语言的游戏,能脱离所指,无限地自我繁殖。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案牍公文,都存在这个问题。词语不是模仿生活,而是模仿另一个词语。这种形式上的写作,集大成者是AI。AI写作,是对写作的模仿,AI是历史上罕见的绝对没有生活的作家,AI每天的生活就是被各种词语所喂养。
什么是本质上的写作?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回到索绪尔之前,词语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有其意义上的对应。比如我们说“仁"或“义”,这类词语不是什么能指,而是对于结构的洞穿,对于世界的召唤。当我们说“仁"这个词,你能感受到沉重的车毂碾过泥泞的土地,感受到孔子肃穆的面容;当我们说“义”这个词,你能感受到易水河畔的萧瑟,感受到帝国的命运凝于充满寒意的剑尖。本质意义上的写作,调动的不是词语,而是我们的经验和精神,是我们对于存在的体认。词语仅仅是写作的通道,词语让我们从生活出发,深入生活深处,理解灵魂的奥秘。
爽文逻辑
AI写作的出现,尤其是AI写作居然被视为写作,居然以此为由头,煞有介事地讨论起文学乃至文科的衰落,提示着我们现今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正沦为高度形式化的世界。相信文科无用的你,或者换句话说,以“有用/无用"来理解世界的你,是不是正为AI能够代笔思想汇报而欢欣鼓舞?“太好了,不就是一些套话嘛,糊弄一下领导,应付过去算了。"沿着这种逻辑,你是否愿意在除夕收到亲朋好友们发来的AI祝福?是否愿意收到恋人用AI代笔的情书、子女用AI代笔的家信?

如果你的答案是愿意,那你并不是真正关心AI能否写作,而是你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的累赘、一种无聊的套话之堆积。就像很多理科朋友对文科的印象一样:“文科,不就是背吗?”大概率,你也会觉得大学里的文科毫无意义,你想读的是工科,实用、挣钱。你觉得生活是一场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活动,你觉得读的书也要有用。对了,你还是觉得有种写作是有用的,爽文,在几十万字里让你实现了几十年也难以实现的梦,读起来解压、过瘾、刺激。由此我们来到工具人和爽文的世界,还刷了那类按照爽文逻辑生产的视频,评论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这个意义上,AI写作的出现,是对于真正的写作一次反方向的提醒。我们不能安于“写得像”,不能安于自己像机器人一样写作、生活,而是要回到写作及生活的本义:写得真。AI不能写什么?AI永远无法写得真。我举个例子,AI目前已经写出了比古往今来的人类作家更多的诗与小说,但还没有写出一首真正的诗,也没有写出一篇真正的小说。
真实抵达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写得真?我们现在的诗、现在的小说,能否穿透词语的堆积,抵达存在的真相?我们是否正在被AI化,是否正在被一个高度虚拟化的世界所包围?我们和我们的生活之间,是否只能通过屏幕来感受?所以,与其讨论AI能否写作,不如讨论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种严重虚拟化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能否被压缩为信息与数据?
当形形色色的大模型每天亿万次地写作时,真正的写作变得尤其珍贵。今后,凡是AI可以写的,人类都没有必要去写,并且对此保持警惕。我指的是AI写作所普遍呈现的那种四平八稳,那种全面而陈腐,那种陈词滥调,那种充满形容词、充满比喻的套话,那种对于真正的写作的回避与掩饰。AI作为镜子,提醒我们学术研究不是拼凑学术黑话,文学写作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从真实的处境出发,从生存的本质出发。
故而,AI写作勃兴的时代,我们要有真正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不是那种为了发论文评职称的研究与批评,而是为了守卫文学的标准、诠释文学的美好,以此抵御数字化的洪流。我们也要有真正的文学写作,不是信息茧房的迎合,不是虚假麻醉的爽文,而要以虚构穿透虚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尊严,而不是活得像一个工具。
这将是文学最终的命运:当以AI为代表的工具化的虚拟世界笼罩着茫茫大地时,文学像一个幽灵,裹在暗灰色的兜帽里,躲避着摄像头的识别,在磨坊与马廐之间,在酒馆与城镇之间游荡。当你推开酒馆的木质大门,看到吵闹的人群像被瘟疫传染一般,咧着嘴分享着段子傻笑,请你保持平静,悄然上楼。在二楼的房间里,或者透过房间的窗户,在池塘边或井边,你会看到那个暮色中的小男孩,在橡树下捧着一本书沉思一他等着你带来远方的消息,以及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