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的人生处方

作者: 魏小河 阿星 张理想

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既向内探求,也向外提问。在一众解答者里,书籍或许是最沉稳可靠且拥有丰富阅历的。那些前人所经历、试错、思考过的问题,凝结成了智慧通达的文字,给予我们启迪,也赐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在你的追问旅途里,是否有那么一本书,让你收获了宝贵的答案,陪你前往人生的下一站?

阅读,是我的人生处方0

我的精神园地

魏小河 青年作家,著有《不止读书》《读书的人》等

每每有人问我是否有一本"人生之书"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读书于我,并非是当头棒喝、一朝醒悟,而是缓慢地发生作用。我以为,真正重要的不是某一本书,而是持续不断地读书这件事。

不过,回忆起来,有一些书,确实会在某个时期,占据一个位置。我记得年少时的那个夏天,我遇见了一本对我很重要的书。

那时,我去父亲打工的城市过暑假,猛然撞见大人世界的残酷一角,内心十分迷茫惶恐。偶一日去逛书店,在书架间逡巡,也只是看看。忽然见到一套周作人自编文集,每一本只要十来块钱,便挑了一本最便宜的,名为《雨天的书》。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还用报纸给它包了书皮。当时,我并没有读过周作人的作品,只知道他是鲁迅的兄弟。但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文独特的美。不同于华丽的腔调,周作人追求的是冲淡、闲适的趣味。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它里面有一种郑重对待生活的意思,不矫饰,不浮夸,诚心正意,好好说话。

从内容上看,这本小书里的文章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吊怀旧人,二是闲适随笔,三是杂文时论,四是小品书话。其中最好看的,当然还是随笔散文一类。比如《苦雨》初恋》《北京的茶食》等,叙述淡然如聊天,一句织着一句,虽都不是警语金句,但也绝对没有废话。文字间长短咬合,读起来有韵味不说,那种平淡的语境,像树荫底下的午后,或者窗前灯下的冬夜,有一种世界只在此刻的恍惚感和安全感。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山中杂信》,当时周作人生了不小的病,被鲁迅安排到西山某寺休养。山里闲住之外,他给在报刊社做编辑的孙伏园写了几封信。信里写到山中风景,那些和尚,卖汽水的人,天气,自己的病,读来淡寡冲和、随意简然。

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都把这本《雨天的书》带在身边。日后读了不少周作人的书,最喜欢的仍然是这一本。它不是那么伟大的作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知识,但用文字缔造一个“自己的园地”,是一件虽然平凡却也难得的事情。每每在嘈杂烦闷的时候,拿出来随手翻翻,总是可以让我沉静下来。

阅读,是我的人生处方1

当友情成为潮汐

阿星 出版社编辑被最好的好朋友拉黑是种什么感受?

我的经历是:非常痛苦,堪比失恋。中学时代,当那个曾与我分享所有秘密的名字突然消失后,我跌跌撞撞地逃进了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这本书成了我溺水时抓住的浮木,而书中的多崎作,成了另一个时空的“溺水者”。

他原本有一群挚友组成的小团体,即使他身上会有一些和朋友们看起来"不一样”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他毫无征兆地被小团体里的其他人排除在外。

他的坠落被村上如此描述:“像船在航行,忽然孤零零地从甲板上被抛进了黑夜中的大海。不清楚是被别人推下去的还是自己失足掉下去的。但船继续向前行驶,我在黑暗冰冷的水中,望着甲板上的灯火渐渐远去。”

中学时代的我们,何尝不是另一个多崎作?在尚未成型的自我意识里,友情是界定存在意义的标尺,我们只有在人与人的联结中才能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快乐。可当毕业的钟声敲响,当某天收到一条冰冷的"不要再联系”,那些靠他人目光搭建的"自我"便如沙堡般崩塌了。我们终于明白,友谊的消逝不仅意味着失去一个人,更是对旧日自己的否定——那个在群体中小心翼翼藏起棱角的自己,终究未能逃过被放逐的命运。

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若放任伤痕溃烂,十年后的深夜,你仍会在旧照片前忙忡,始终记得在某一刻自己的存在被珍视的人否定,在同行的路上被扔下。但村上春树终究是温柔的——他让多崎作用十六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巡礼”,在追问真相的过程中,被迫直面最不愿承认的事实:那些被伤害的瞬间,或许恰是照见自我的镜子。

当然,当时的我也没能做到合上书后立刻去质问那个拉黑我的朋友,而是在断断续续读了这本书几次后,才鼓足勇气辗转联系上她。当误会澄清时,我方知"知道”与“做到”之间横亘着多么深的沟壑:我们熟稔所有的心灵鸡汤,却在真实的情感废墟前依然笨拙如孩童。

十年后再翻开这本书,恍然惊觉年少时的阅读竟如此“片面”。从前只看见被抛入大海的绝望,如今却读懂了海水托举的力量。成年后的世界充满更复杂的失去一同事的疏离、伴侣的隔阂、亲人的老去一但正是这些裂痕,让生命有了沉淀的重量。

如今再读那段坠海的描写,也品出了一丝释然:被抛下的人固然孤独,但也因此获得了独自泗渡的权利。或许每个曾被放逐的多崎作,最终都要学会在潮汐中建立自己的灯塔:不再执着于甲板上的灯火,而是成为深海里的光。

经典之大用

张理想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语文教师

在教书的三十多年里,我始终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经典阅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传递给我的学生。这一切,源于《大学》中曾子的一句话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09.pd原版全文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是一个成绩优异却没有上过大学的中师生(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18岁初人职场,我带着几分青涩和无措,曾因人际关系中的误解而感到迷茫,但幸好有《大学》这本书,它就像我的人生导师,让我明白了如何修己达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三份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特殊礼物。这些礼物让我既感动又欣慰,也更坚定了我的教育初心。

第一份礼物来自一个正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是一本书——雪漠的《老子的心事》。学生告诉我,小学时我带着他们背诵《道德经》,那时的他只是觉得“朗朗上口”,但到德国后他发现,这个陌生的国度竟然也珍视这本中国经典。这位学生的导师对《道德经》的喜爱不下于国人对泰戈尔的诗集的喜爱。他庆幸小时候与《道德经》产生的联结,不仅让他在异国他乡产生了文化共鸣,还与自己专业方向的导师成了忘年交。更重要的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第二份礼物来自一个初二学生。教师节当天,他特意给我发来了一封长信,感谢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带领他们积累了大量宋词。他在信中写道,如今语文学习对他而言游刃有余,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让他不仅在考试中轻松应对,更能在旅行中信手拈来赋诗一首,获得同学和老师的称赞。他认为正是通过反复吟诵,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慢慢渗透进他的思维,让他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敏锐地感知语言的美。这种品鉴古诗词的能力还被他迁移到了学科的学习上,比如在应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因为他深刻的体察和正向的价值观,他的答案经常被作为范本,这些积累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和热爱。

第三份礼物最特别,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送的——一幅她的自画像。在画中,她手捧一本《弟子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告诉我,《弟子规》教会了她如何做一个懂礼貌、有规矩的人。她的家长也分享说,自从孩子开始学习《弟子规》后,变得越来越明理懂事,也更乐于与同学分享和合作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父母呼,应勿缓”“对饮食,勿拣择”,不仅让孩子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树立起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的意识,也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未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日之内收到的三份礼物,向我展现了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细腻又深远的方式塑造着孩子的品格。无论是《弟子规》的礼仪教化,抑或是宋词中的浪漫意境,还是《道德经》的哲学思考,这些文化瑰宝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09.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AI不能写什么
下一篇: 外星人书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