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 镜头内外,声画之间

作者: 吴姣杰

广播电视学: 镜头内外,声画之间0
广播电视学: 镜头内外,声画之间1

你也喜欢看剧吗

高中的某个周末,我忙里偷闲看动漫时,偶然点进了某个拉片视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拉片这种特殊的观剧方式。所谓“拉片”,就是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不断暂停,把它拆解为一个个镜头,分析画面拍摄的方式和用意。视频中讲到景别如何选择,怎么用视觉中心点进行衔接,以及什么是越轴,为什么不能越轴…我仿佛站在一扇门前,透过缝隙看到了动画里精巧的结构,门后的一切闪耀着充满魔力的光芒。

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我被传媒大类录取了,大类下有四门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和汉语言国际教育。一段时间之后,学院组织了一场专业选择的动员宣讲。

广播电视学的宣讲老师说:“如果你要选择广播电视学,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喜欢看影视剧吗?如果回答‘是’,那就可以来。”

她接着说:“你可能还要考虑的是,你的喜欢能维持多久?你能一天只看影视剧吗?两天呢?三天呢?一周呢?如果这个时间拉长到一个月呢?我们这个专业是四年制。”

对于前面几个问题,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看影视剧,这不就是娱乐吗?看四年可能会让我疲惫,但是并没有难度。因此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虽然对自己有所怀疑,但这种情绪很快就消散了。当时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话的意义,但在此后的学习中,我时常会回想起这两段话。

浓缩的5分钟

广播电视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老师会从基础的专业名词讲起,由镜头的焦段、景别、机位讲到相关的理论和历史,再讲到影视剧、纪录片、新闻报道、综艺节目。当老师讲到越轴时,我非常激动,像是见到了老朋友。但在视听理论的田野中,它只是组成千重麦浪的其中一株。

课堂上也讲到了“拉片”。老师让我们看《烈日灼心》中的一个片段一一主角在开车过程中,从别人口中听到了自己过往犯下的罪。主角担心暴露,在压力陡增下差点出了车祸。老师提醒我们,看的过程中要思考这段戏是怎么拍的,机位在哪里,镜头怎么切换的。片段不长,但是其中的镜头切换非常多,反复观看也未必能完全理清楚,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逐帧拖动进度条。在将要发生车祸时,屏幕中其实并没有出现撞击的画面,但是急打的方向盘、主角被放大的表情、轮胎和地面摩擦发出的刺耳声音等,使观众产生了一种车祸就要在这一瞬间发生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之前看过,但是电影是怎么用画面和声音把这段故事讲出来的,我却完全没细想过。广播电视学的学习讲求“阅片量”,这里的“阅"就是要把影片当作书本,去读它的章节、段落、字句。拉片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有趣,大部分是重复、枯燥的,最开始写拉片作业时,为了还原分镜头,我甚至需要用不止5个小时的时间去看一个不到5分钟的片段。宣讲老师的话犹在耳畔一一假如你足够喜欢,可以一天只看影视剧,那么如果是重复观看相同的内容呢?进一步的问题是,同样是看影视剧,我应当“看"到些什么?

学习理论知识还在入门阶段时,我们就要完成拍摄短片的课程作业。我和小组同学扛着从学院借来的摄像机、三脚架,摸索它们的使用方法。从观看者变为创作者,我才发现每个步骤都有困难。情景剧中充满笑料的“资金短缺、演员未定、剧本暂无”成了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自我调侃。

有一次课程作业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只有一个下午的拍摄时间。前一天晚上,我们就在宿舍楼下的大厅里整理第二天的分镜头。两个人表演,一个人拍下作为参考的画面,贴到分镜头脚本中。当我们能够流畅地完成常规的分镜,并创想出几个有趣的分镜时,每个人都很兴奋,那似乎是曾经观剧、拉片所给出的回响。

即使准备得如此充分,第二天拍摄时,也需要根据室外的场景重新调整,抢着天光拍摄。我们的整个剧情是连贯的,整场戏只有不到5分钟,但是在不同时间段的素材里,演员的脸已经慢慢从白色变成了黄色。短片粗剪后,我们围着屏幕看拍摄出的一个个镜头拼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这个摇镜头拍了多少条,那个正反打道具穿帮了,这个俯拍是摄像站在桌子上拍的…审片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笑声。

小组里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剧组,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前期是一起头脑风暴的编剧,中期是导演、摄像、演员和场务,后期是剪辑师、音效师、包装师。此时再回想拉片时为什么需要用那么久的时间这个问题,我仿佛有了答案:可能正是因为在那短短的5分钟里,融入了视频团队不止5个小时的心血吧。

从欣赏走向创作

实习的时候,我进人了一家MCN(多频道网络)公司,负责一个情感剧短视频的编导工作。拍摄短视频同样需要找选题、写剧本,实习带教建议我每天多刷短视频,培养“网感”。她给我推荐了一些对标账号,让我拉片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的工作就是抱着手机去分析这些热门视频。这个视频在开头的黄金5秒是怎么抓住观众的?它的“爽感"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它有什么结构?…像对待电影一样,给短视频拉片。

我对短视频的内容并没有足够的兴趣,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这又让我回想起宣讲老师的问题。喜欢看影视剧的我们,有时不得不看一些并不喜欢的内容,而且需要不停地看。“看”并不是终点,还需要评价、创作。这个过程的痛苦之处在于,我只要点开手机,便能开始欣赏,当我伸出手时,却发现自己未必能创作出同样打动他人的作品。

但是,当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为此努力时,结果往往会超出预期。跟着实习带教拍了几支视频后,我也开始成为导演。我需要告诉演员要表演出什么样的状态,检查每个镜头,决定这一镜是否能通过,在拍摄时和演员、摄像沟通,作为主导者去做决定。我并不擅长这些,第一次拍摄前,我为几个情绪不易把控的镜头想了很多表达方式,进行拍摄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演员能够理解剧本中的内容,摄像也明白每个镜头的用意,经验是互通的,理解是双向的。

攻读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理由,有的是电影迷,有的喜欢看综艺,有的期待有更多机会见到银幕中的人…当兴趣成为专业,你可能会发现,广播电视学所要学习的内容杂而多,最终也未必能进人影视行业,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落差感。现在每个人都能在视听的田野中漫步,抚摸着一株株麦苗,这里的大门早已敞开,不再需要从门缝中窥见。可它依然散发着魔力,诱使人靠近,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从魔法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当你走进广播电视学专业,置身这片魔力场般的麦浪之中,就意味着你也将成为造就魔力的一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1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