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宽容美德,抵自由之境

作者: 韩振宇

持宽容美德,抵自由之境0

屠格涅夫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由此一窥,自由是滥觞于相互宽容的,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放异彩的繁华盛景亦得益于此。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针锋相对的辩驳论战,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应秉持宽容的美德,以使我们最终抵达自由之境。

但也不乏这样的观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一味地忍让、一味地包容错误的观点,只会助长错误者的气焰,让社会充斥歪理邪说。”这类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可当你在“忍让”错误观点时,“我绝对正确”的观念早已树立。“宽容”与“忍让”不应画上等号,前者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不执念于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让双方都能自由表达。而后者却先入为主,认为自身正确、对方错误,相互攻讦,如此,有何自由可言?

罗翔曾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事实的确如此,在科学史上不乏“绝对真理”被修正甚至被推翻之事,而这才让科学得以迈入自由王国。因此,如胡适所说:“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所谓“歪理邪说”自然也不成立。魏格纳的板块运动学说在提出之时曾饱受讥讽,被列为教材中论证“科学定理如何牵强附会”的典型例子,可现在的研究结论已为他正名。对于不同的观点,应持保留意见,而不应急于口诛笔伐。予人自由,也予己自由。

有人说,在如今开放包容的社会,还有自大之徒肆意指责他人观点,所作所为如同中世纪的教廷!殊不知,正如剧作家博马舍所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包容开放的社会,不仅应容纳提出观点者,更应容纳辩驳观点者。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不只是提出观点,也要能质疑观点。如果观点提出后不能被质疑,这才是荒谬绝伦的。古今中外的数学成就大多由质疑得来,如“理发师悖论”引发数学危机,在危机解决后提出了伟大的“数集”概念。可见,自由王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宽容。

但宽容并不意味着面对他人观点保持沉默,而是鼓励人们勇于质疑。因此,宽容吧!宽容于每个人都拥有提出观点的权利,也宽容于每个人都拥有质疑的权利。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秉持宽容的美德,如此,方能让彼此自由呼吸,终抵自由之境!

指导老师:钟峰华

■ 教师点评

文章开篇引用屠格涅夫的话,得出“自由滥觞于相互宽容”的观点,进而提出文章核心观点“应秉持宽容的美德,以使我们最终抵达自由之境”。然后,作者界定概念并讨论“忍让”与“宽容”的区别,使得文章的逻辑性得以彰显。接着,作者从科学史的角度论证宽容能推动科学进步并抵达自由王国,进而主张要宽容不同观点,不要忙于口诛笔伐,以“予人自由,也予己自由”。随后,作者结合当今开放包容的社会,提出我们应该容纳提出观点者,更应容纳辩驳观点者,并举例说明“数集”概念的提出正是源于宽容。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人们要勇于质疑,并且秉持宽容的美德,如此才能让彼此抵达自由之境。

对“宽容”与“自由”的讨论的确不太容易,但本文作者能较好地辨析二者的不同,并分析它们的区别,用较为严密的逻辑抽丝剥茧,鞭辟入里,难能可贵。此外,文章语言顺畅,结构清晰,可见作者不错的思维与表达功底。

■ 素材积累

名句类:

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礼仪,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死》

3.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胡适《容忍与自由》

4. (要怎样才能消灭仇恨?)只有比仇恨你的人更强大,强大到他们无法摧毁你,然后由你来原谅他们。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里夫·马斯克

5.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圣光下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他们捅向我的刀,却是那么的真实且残忍。面对一桩桩惨案,他们不会内疚,不会反省,他们最多害怕自己被追究责任,默默注销账户重新注册,继续高举正义的大旗,等待下一次屠杀……

——网络上一个被网暴者的留言

人物素材类:

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

布鲁诺长期流亡在外,思乡心切。同时他也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学说带回来,献给自己的祖国。1592年初,布鲁诺回到威尼斯讲学,结果却落入了教会的圈套,被捕入狱。教会控告他否认神学真理,反对《圣经》,把他视为头等要犯,先后两任红衣主教都要处死他。但教会关押布鲁诺的目的还是要迫使他低头认罪,放弃自己的观点,向教会忏悔,屈膝投降。罗马教廷想摧毁这面旗帜,肃清他的影响,以此重振教会的声威。秉性刚直、坚持真理的布鲁诺不怕坐牢,不惧严刑拷打,拒不认罪。

在被施以重刑时,他从容回答:“我不应当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没有什么可放弃的,没有根据要放弃什么,也不知道需要放弃什么。”在长达8年之久的监禁生活中,布鲁诺受尽酷刑,历尽非人的折磨和凌辱,但他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恪守自己的诺言,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和信念,不承认自己“有罪”。他曾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摘自公众号“良知天下”

《被活活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

上一篇: 容忍
下一篇: 爱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