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砥砺奋未来
作者: 李佳蓓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以慷慨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这样深挚的家国情怀如绵绵不绝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起,成为泱泱华夏不屈的脊梁。
揆诸畴昔,无数中华儿女在不同的时代,无不做出一致的选择,为祖国献出汗水、泪水乃至生命。夏完淳随父抗清,立志报国,为风雨飘摇的国家献出自己17岁的年轻生命,最终以一句“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完成了对短暂生命的高昂咏叹;辛弃疾幼年时常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深切情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们就像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汇流成奔涌的江河,汇聚成浩瀚的海洋。这种汹涌的爱国之情,历经千载而弥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梁启超“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又何尝不是爱国热情的最好注释?这种深切的爱国情怀是在面临外敌时团结一心顽强抵抗,是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是南宋文天祥在面对金兵时临死前的大节不改,也是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傲骨铮铮,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热血和气节。
时代如翻滚不息的流云,又似喷薄欲出的岩浆,在强大的推力作用下,向前、向上发展。而这股推力并非全都由英雄豪杰赋予,它是一股源于像你我一般小人物的合力。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不必用“抵制”来抵抗外来的商品和文化的侵略,而应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与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友好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面孔由无数怀有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共同构成,中国乐章由千百万中华儿女共同谱写。我们当如中国女排运动员们那般于低谷中奋发,让国旗在异国他乡升起,也当如赴中东参加维和行动的中国官兵,让荣耀与辉煌在异国他乡存续。
发扬踔厉,英雄气概,是昂扬的少年意气的表现,亦是家国血脉的传承。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传至身为青年的我们的手中,“少年心事当拏云”,面对时代抛出的橄榄枝,我们当不忘来时之路。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爱国方式,而当下,我们应当融入时代的浪潮,日益走向世界中心,以理性与热情共创复兴事业。
吾辈青年,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愿你我都能以青春之姿,不忘来时路,砥砺奋未来!
指导老师:刘建华
■ 教师点评
文章立意恰当,构思巧妙,以时间为线,架构中间的主体段落,使文章流畅自如。结构上,论点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先总起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回顾往昔,举例论证以奉献来践行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热血和气节;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点明普通人的不同爱国方式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之后,联系现实并点题升华,结合当下,把握青年与时代的关系,点明应“以理性与热情共创复兴事业”;最后,提出期待和愿景。语言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出句纯熟,句式整饬,颇具典雅之美。
■ 素材积累
名句类:
1. 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三国·曹植《求自试表》
3.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余光中
4.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俄]巴甫洛夫
人物素材类:
1. 20世纪30年代,季羡林还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时候,就参加了学生抗日请愿活动。当时北京列车为了阻拦学生,故意不发车,学生便卧轨抗议,季老也是其中的一员。关于爱国,季老曾经这样说:“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
2. 红十军的创始人方志敏本是一个“富二代”,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不忍看着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于是决定参加革命来改变家国,却不幸兵败被俘。他没有屈服投降,而是决心献身理想。他在监狱里写的诗,其实也是他的遗书:“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3. 在大洋彼岸享受富裕安稳生活的钱学森,听闻新中国成立了,不顾一切想要回到祖国。为此他被人身威胁过,也坐过牢,但终究冲破了层层阻碍,拿到了回程的船票。下船之时,他感慨:“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然后,他一头钻进沙漠戈壁,无怨无悔地隐姓埋名数十年,直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后的很多年,人们才知道他的名字。
4.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加入“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那里有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却用着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东风三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四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并发射升空。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