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那带花的绞索
作者: 张依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出生时父母给予的美好寓意,而随着成长,我们还会获得他人的评价——名声。名声不好固然糟糕,但“美名远扬”未必就一切都好。若是求名心切,好大喜功,则须十分警惕,绚丽的名声是否正变成一条套向你脖子的带花的绞索?
战国学者荀况说:“名声若日月。”是说好名声像日月那样光明皎洁,与天地同辉。但是,正所谓“日盈则昃,月盈则食”,凡事一旦超过了一个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从好姓名到好名声,从众星捧月到声名狼藉,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汪精卫,其名不可谓不美,“精卫”填海,百折不回,美少女魂化飞鸟,死后仍奋斗不息。可是,为推翻清政府而行刺摄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兆铭,后来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身败名裂。为了获得好名声而弄虚作假、残民以逞,这样的故事,不值得警惕?
名声的力量无所不在,唯有正确认知才能祛除心魔。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因特洛伊战争而成了人人称赞的英雄。然而,他的英名也成了他命运多舛的源头,他受困于海神波塞冬的诅咒,噩运紧随其后。他终于学会了思考,而且从中悟到:名声固然可以给予人们力量和关注,却也给自身事业带来了巨大阻碍。
也许有人说,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的文学形象,那是虚构的。不错!可是“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情节正是世间万象的折射,其表达的主题也是人间至理。当我们不纠结文学性,不纠结荒诞与夸张,只看主人公命运的启迪时,就足以增智长识,受益匪浅。
名声激励人们奋进,却也诱惑人们迷失。历史上,隋炀帝天性聪敏、雄才伟略,即位之初,他也曾亲身冒险开疆拓土,远赴西域结交友邦,并在江南开凿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一时间,隋朝中兴有望,欣欣向荣。遗憾的是,后来的隋炀帝好大喜功,屡起兵戎,大兴宫室,荼毒苍生,最终众叛亲离,命丧江都。杨广的悲剧告诉我们:求名若不成为追求卓越的动力,则会成为终结自己的绞索;如果帝王只为求名而残民以逞,必然会遭万众唾弃,身死国灭。
爱名但不被名所惑,求名但不逾越法度。名声重要,但不是人生唯一的标尺,更不该成为我们妄为的借口。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告诫我们:“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声。”
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志存高远,悲悯苍生。做一个大写的人,活出一个洒脱的真我。
指导老师:汪啸波
■ 教师点评
此文最突出的亮点有两个:标题和事例。
标题拟制精巧。鲜花芬芳美丽,人见人爱,编成花环后,更让人爱不释手,套向颈项;而绞索乃索命之绳,让人凛然生畏。鲜花与绞索的组合画面感强,形象生动,富有美感,富有哲理,发人警醒,也引人深思。
事例分析精彩。很多亡国之君,并非志大才疏,倒往往是才华出众却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其中的动机,通常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求名并无不可,本不应妄加非议,但作文题中需要学生反思的恰恰是为流芳百世而残民以逞的行为,明明失败仍一意孤行,直至把国家民族拖入深渊的“求名”。
汪精卫、奥德修斯、隋炀帝三个事例很典型,一是根据内容依次出现,安排恰当;二是古今中外均有,覆盖面广;三是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保证了全文笔墨的精当与风格的统一。
■ 素材积累
名句类:
1.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
——战国·荀况《荀子·王霸》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苏轼《晁错论》
3. 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死,不啜盗泉。
——明·王廷陈《矫志篇》
4. 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名声。
——[意]彼特拉克
5. 对名声的蔑视会导致对美德的蔑视。
——[英]本·琼森《西亚努斯》
人物素材类:
1. 宋襄公追求仁义被耻笑
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襄公平定齐国之乱后,图谋称霸,并胁迫东方诸国臣服于他。宋襄公即位后,在政治上倡导修行仁义,并主张以此争得中原盟主地位。在诸侯国中,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一系列会盟的成功,让宋襄公名声大噪,有一些小国也开始依附于他。突如其来的荣誉冲昏了宋襄公的头脑,让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成为新霸主的实力了,于是准备会盟称霸。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听从公子目夷的建议,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兵败受伤。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复发而死,葬于襄邑行宫内。
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苏轼却认为:“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
2. 曹操个性张扬有魅力
曹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其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对其功业为人,后世分歧很大,褒扬者誉之为“英雄豪杰”,贬低者呼之为“乱臣贼子”。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人物。但其诗作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之风。而且,单从博闻强识、虚心纳谏、恢宏洒脱、不拘小节、不求虚名这些角度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领导。
3. 隋炀帝天怒人怨求名望
隋炀帝杨广,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也有很多开疆拓土、发展水利的壮举和功劳,但他后期好大喜功、操之过急,惹得天怒人怨,最后身死国灭。
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可是大运河至今依然波光粼粼,畅通无阻,仍然是联系南北的交通要道。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如果当年隋炀帝没有龙舟水殿的出游,他的功绩或许可以和大禹相媲美,然而他终究作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