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作者: 董启临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有人觉得这是“学渣”逃避现实的内心写照,也有人觉得这是“学霸”充满自信的豪言壮志。
学习生活中,我们扮演着
“学渣”或“学霸”的角色,但角色并不固定。因为身边总会出现比自己更弱或更强的人。在强弱的角色定位不断转换时;大家不禁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强?什么才是真正的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审题指导
二元辩证类型的作文题在当前高考背景下的试卷中颇为常见。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审题难度相对适中,只要找到矛盾的对立点,抓住其中一面展开论述,阐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然后从其对立面角度阐明其在极端状态下的缺陷和不足,强调对其约束和限制的意义即可。部分考生对此类作文题的审题感到困难,往往是因为对二元辩证矛盾对立点的把握存在偏差,或抓不住,或抓不准,最后只能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对立的两方面都提及,却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
本题给出的材料二元辩证关系明显,围绕“强”与“弱”展开,两者既对立,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抓住这个辩证关系,就能展开构思。
当我们把“强”“弱”看成与他人对比之后的自我判断结论,我们会发现这两种结论并不固定,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转换,“弱”可以变“强”,“强”也可以变“弱”。只要抓住这种转变所需条件的规律,然后展开对转变意义的阐述,整个思考分析过程就可以顺利完成。按照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立意:“不断奋进,由弱变强”“一时强非最强,自我鞭策才可恒强”“优秀不仅是终点,而且还是起点”“优越感不只是强者的勋章”……
那么,能利用材料中二元甚至多元的对立辩证关系展开论证分析,是否就意味着掌握了思辨类作文的审题要点呢?单纯强调对立点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论证,是否就体现了我们对思辨类材料的认识和思考呢?我觉得思辨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并不能取代生活中的认识,纯粹进行思辨论证的确体现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给人一种说教的味道,少了点人间烟火气。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题目,会发现材料不仅给出了“强”“弱”这组辩证对立点,还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两种不同学生面对外部环境与自身情况的影响时,会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自身未来的变化。当我们代入情境,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在面对外界影响时,态度都是复杂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为在意别人的议论而焦虑不安,可能会因为学业上明显的差距而沮丧甚至放弃、躺平,可能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而兴奋,也可能会把差距当作自我鞭策的动力不断奋进。此时生活中的“强弱”既是外界对自身情况的反馈,也是内在自我人生态度的体现。
不妨再审视一下材料引用的两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我们会发现,除了“强”与“弱”之间的对立关系外,还可以拓展为“他强”与“我强”、“他强”与“我弱”的对立关系。品读“他强由他强”,可找出两种人生态度:不受自身与外界对比差距的影响,努力做好自己;对改变现状缺乏动力,从而无视自身与外界对比差距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对材料更为全面的认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使相同的外界反馈对自身产生不同影响,同样是面对“他强”,胆怯逃避则“他强我弱”,斗志昂扬则“他强我更强”。
同时,这一认识也回答了材料最后提出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弱”。即“强弱”有相对性及阶段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弱”转换产生积极意义的前提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视差距,积极面对,无论现状是强还是弱,都可以朝着更强转换。先有强弱的心态,才有强弱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立意:“直面差距,提升自我”“用他强磨砺自我”“内心强才是真强”“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可见,单纯利用思辨对象的辩证关系审题立意,容易在审题过程中对材料理解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原本多元化的材料理解被限制了思考方向,而引入情境,借助生活中的体验和阅历激发对辩证关系的深入认识,能很大程度地弥补这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