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皮影戏

作者: 高桃芝

小时候,每到秋冬农闲时,村里就会邀来皮影戏班子娱乐。平日里寂静的乡村夜晚,因皮影戏班子的到来变得丰富多彩。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乡亲们奔走相告,吸引十里八村的人们前来观看。

戏台子搭在一块空地上,几张桌子,两盏马灯,前面白色幕布一拉,另三面罩上布幔,特别简陋。太阳刚落山,戏台下面的场地已有很多板凳占了位子。先到的男人们吸着烟闲聊,妇女们纳鞋底或奶孩子。货郎们摇着拨浪鼓,穿梭在人群中卖瓜子、花生等各种零食,长一声短一声地吆喝着。

那时,跟随大人去看皮影戏,更多的是图热闹和吃零食。趁母亲看戏心情好,伸手讨要几毛钱,往往不会遭拒。拿上零花钱,赶紧跑到货郎那儿买一包瓜子或者花生解解馋。

等到台下观众密密麻麻时,皮影戏也就要开场了。锣鼓喧天,一声开嗓,就是开场。咿咿呀呀的乡音唱腔袅袅回荡,大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也有好戏登场了。瞧,少男少女,情窦初开,趁机瞄对象。谁家小伙子看到哪位姑娘长得俊,便使劲挤到姑娘身边。倘若姑娘坐的是长凳,小伙子一屁股坐上去,厚着脸皮献殷勤。我曾见一愣头青买来瓜子,竟一慌张坐到姑娘腿上,板凳一斜,瓜子撒了一地,惹得周围的人捧腹大笑。这种戏外之戏,饶有趣味。唱皮影戏的夜晚,犹如过年一样热闹。

台上,皮影紧贴屏幕,镂空的人影施以五彩缤纷的颜色,在方寸之间演绎《楚汉之战》《包公案》《岳飞传》等皮影戏的传统剧目,真切动人、栩栩如生。大人们沉浸在剧情之中,而我们这群孩子最不安分,跑到台前看,还嫌不过瘾,索性绕到后台钻入布幔缝隙间探头探脑。记得有一次看皮影戏《岳飞传》,我们站在后台窥视得真真切切,艺人们灵活拨弄十个指头,用一根根棍子操纵各色皮影人马做出行、立、坐、卧、打斗等百般姿态,看得人眼花缭乱。艺人们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唱,手脚并用,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岳飞大战金兀术”那一场武戏,岳飞乘胜追击,与金兀术对垒列阵。但见一会儿双枪对打,一会儿旌旗摇曳,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呐喊助威,武戏非常紧凑,真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令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浓热的皮影戏已成为远去的记忆。在寡淡如水的岁月里,融入泥土扎根乡村的皮影戏,既是一曲古朴的恋歌,又是一曲苍凉的挽歌,为老百姓带来一时的慰藉和陶然。

时光易逝,皮影戏唱出的浓浓乡音与乡情,永远镌刻于我记忆的深处!

上一篇: 古人的“腊八”情怀
下一篇: 故乡的年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