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粑
作者: 胡光贤每到岁末,老家赶集的乡场上,总会看到父老乡邻挎起背箩,穿梭于人海中,选春联、买鞭炮、挑新衣,忙着置办各种年货。浓浓年味之下,唯一的缺憾是自己动手做过年食品的人越来越少了。
比如年粑。故乡的年粑是那个年代关于年味特有的记忆。随着时代变迁,大家或是觉得麻烦,大都直接去乡场或小作坊购买,也便再吃不到当年记忆中的那般味道了。
故乡的年粑分好几种,有用纯玉米做的苞谷粑,有用大白米做的白米粑,有用玉米和大米混合做的杂米粑,还有用糯米做的糯米粑(也叫糍粑)。
每到寒冬腊月时,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收完后存于粮仓,接下来便开始准备做年粑。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平时白米都舍不得吃,但为了准备做年粑,人们还是挺舍得的。
一般需要提前一天把黄苞谷或者大米用石磨碾细,然后用水淘几次,再把水过滤掉。因为苞谷或大米原本是干的,需要放置一夜让它们“发活”,第二天再用木甑子盛装起来,放进铁锅,锅中加水,再放到土灶上蒸煮,一般需要蒸煮2个小时左右。
为了让蒸煮出来的年粑保持原汁原味,一般会使用干木柴替代煤炭作为燃火材料。还记得好几次家里做年粑,我去早已收割后的稻田里割“稻庄”,用来做蒸煮的燃火材料,稻庄燃烧时发出的稻秆味,犹如揭开锅盖闻到的刚刚出锅的白米饭一样,充满浓浓的饭香,这样做出来的年粑自然很好吃。至今回想,嗅觉仍存有稻香味的记忆。
早些年因村里还没有通电,只能用“石臼”来做年粑。石臼一般呈圆形,类似一个杯子,上宽下尖,利用杠杆原理,以木棍击打的力量把米或苞谷打烂成泥状。一般是男人舂打,女人则用手把打碎的米或苞谷捏成圆形或长条形状粑粑,我们这里叫做“舂年粑”。
做好的年粑可以用火烤,也可以用水煮,还可以用油炸,可配上盐、酱油、辣椒面、白菜等多种吃法,特别是用糯米为原材料做出来的糍粑,口味特别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步入新时代,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粑粑作坊兴起,人们不用自己做年粑了,通过线上订、线下购,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糍粑、黄粑、米粑等各式各样的粑粑。
故乡的年粑,是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一道抹不掉的乡愁,每次看到年粑,脑海里都会呈现出那些年的影像,让我重拾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