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大桥上的守桥人

作者: 宋刚 张彪 李木燃

国境公路桥又称图们大桥,横跨图们江,连接中国图们和朝鲜南阳口岸,1941年竣工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这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大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见证了新中国崛起,也见证了新时代的奋进与发展。与此同时,有一代又一代的守桥人,在这座大桥上挥洒着热血青春。

一座桥,镌刻着历史印记

走在图们大桥上,到处都能感受到这座老桥的沧桑历史。桥面混凝土中裸露着光滑的石子,桥身一块块剥落着分不出颜色的油漆,栏杆上一朵朵风干了的黄褐色的苔迹,桥头石柱上“一九四一年十一月竣工”的刻字,斑驳却有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中国东北领土先后被蚕食。随后,为建设一条运送兵员、物资的最短线路,尽快将掠夺的物资运回日本本土,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修建了敦图铁路、图佳铁路、图宁铁路、图们国际铁桥等运输线路,图们大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运输通道。

那时,经过图们大桥的民众都要接受日本军警的边境检查,而日本天皇在投降书上签字后,图们大桥的警卫和管理工作则由进驻图们的苏联红军接管。

直到1946年7月,苏军撤走,由图们城防司令部派警卫队负责管理口岸、警卫桥梁,彻底结束了口岸“有边无防”的屈辱历史,图们大桥也终于结束了它灰暗的时期,迎来了新生。

一座桥,数代人心中的坚守

有边必有防,有国境桥就必有守桥人。自1950年建站起,图们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就担负起了守卫图们大桥的职责。解放军、公安军、武装警察、移民管理警察,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守桥人的神圣使命都始终如一、代代传承。

建站初期,第一批守桥人只有10余人,却担负着对出入境人员及其证件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实施边防检查和警卫监护的重要任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当时,朝鲜国内交通遭到严重的破坏,朝鲜军政人员需经图们口岸来往。为此,图们口岸在未开办联运情况下,简化监管手续,军用物资实行原车过轨,使战争急需物资尽快运到前线,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圆满完成了建站以来的第一场大考,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时光荏苒,韶华易逝。数十年间,口岸克服了疫情、自然灾害、走私偷渡等特殊时期的重大风险挑战,愈是艰难困苦的时期,守桥人的目光愈是坚定,身形愈是挺拔。

1988年6月,吉林省政府、省计经委拨款35万元,新建了这座宽23米、高13.7米、混砖钢筋结构、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门。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守桥人的艰辛付出,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一批又一批的守桥人远离家乡,将热血洒在边防线上,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甘于寂寞,将青春根植于这片赤诚的土壤,默默守护着祖国的万里边疆。

一座桥,见证最好的新时代

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的推进,桥头的守卫者从曾经的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然而身份转变,初心不改,戎装易色,使命依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移民管理警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建立起了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展现了新时代守桥人的气魄与担当。面对复杂严峻的边境形势和移民管理任务,新时代的守桥人用忠诚和坚守创造了新的业绩,实现连续28年口岸安全无事故,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风雨80余载,图们大桥见证着守桥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口岸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口岸管控效能不断提升,移民管理工作迈入崭新时代。

目前,图们口岸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一座刚修建完的崭新的国境公路桥成为国境线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建成的口岸将以图们江为轴线,开辟一条围绕三座国境桥的边境旅游观光带,形成具备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出入境检查口岸功能区。

展望未来,这座古老的国境桥将带着新的使命继续矗立在图们江上,见证新时代图们口岸书写更加宏伟壮阔的新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