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作者: 庞泽 田国奎 王海艳 李凤云 潘阳 丁凯鑫 李明雪 王立春
摘 要: 马铃薯现阶段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我国作为马铃薯的生产及消费大国,对于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的品质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国的马铃薯产业未能达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导致大量出口鲜食马铃薯,进口马铃薯加工产品,这使我们在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综述了现阶段我国马铃薯种植区的划分,并且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接下来我国马铃薯发展方向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马铃薯; 产业发展; 育种; 展望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3)07-148-07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otato industry in China
PANG Ze, TIAN Guokui, WANG Haiyan, LI Fengyun, PAN Yang, DING Kaixin, LI Mingxue, WANG Lichun
(Keshan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Potato Biology and Genet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Potato Improvement Center of China, Qiqihar 16100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potato has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food crop in the world. As a large country in pota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hina ha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potato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However, in China, potato industry can not meet the people's good wishes, which leads to a large number of exports of fresh potatoes and imports of potato processing products. This puts us at a disadvantage in tra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vision of potato planting areas in China at this stage,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China, and provides its own view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 China.
Key words: Pota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reeding; Expectation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1],别名洋芋、土豆、山药蛋等[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报告显示,现阶段马铃薯已经超越玉米,是继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3]。马铃薯具有用途的多样性,能够兼做粮食、蔬菜以及饲料[4];马铃薯具有营养价值的丰富性,可以改善和丰富我国人民的营养膳食结构[5];马铃薯具有加工方式的多维性[6],有着淀粉加工、全粉加工、薯片薯条加工等多种加工方式,具有较长的加工产业链和较大的增产增收潜力。中国是全球马铃薯消费第一大国,马铃薯种植及加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因此,因地制宜做好马铃薯产业开发,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助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战略性安全,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1 马铃薯种植区划分
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可分成四个区域,分别为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8]。根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北方一季作区的面积最大,约为42%左右,一般是国内重要的种薯产地,并且加工原料薯和鲜食薯占有很大比例;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北方一季作区,面积约占40%左右,是我国加工原料薯的重要产地;中原二季作区面积约占14%左右,马铃薯在6月底前就可以收获,是早熟菜用马铃薯;南方冬作区面积最小,约占4%,同样也作为早熟菜用。近年来,马铃薯的主产区的总产量稳定,但是重心逐渐由北方向西南转移,出现北减西南增的趋势[9-10]。
1.1 东北和华北一季作区
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一直以来是马铃薯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11]。根据2016年农业部《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东北地区以种植中薯3号、中薯5号、克新系列、东农系列、春薯4号、延薯4号、尤金等马铃薯品种为主。华北地区以荷兰薯系列、中薯系列、冀张薯系列、青薯等马铃薯品种为主。这两个地区马铃薯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这部分地区的地势平坦,地块较大,因此机械化水平较高,在基础农业设施建设方面,如喷灌、膜下滴灌等设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企业化的种植方面,发展也比较迅速。缺点就是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保证植物的需水量是关键。后期加工环节,马铃薯可以经过全粉加工,并且可以与小麦粉、莜面粉等混合,进行特色主食加工,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1.2 西北一季作区
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北部。根据2022年各省份农业农村厅下发的文件,以种植克新1号、陇薯系列、中薯系列、早大白、大西洋等品种为主。与东北和华北地区相比,西北一季作区域的马铃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12],一般以中小型机械为主,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耕地以山坡地为主,地块较小,基础设施较差。其次是种植模式多样,耕地方式相对粗放。并且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地域缺水严重,地膜覆盖面积较大。这个地区一般以种植加工用途的马铃薯为主,主要加工产品为淀粉、薯条和全粉等,并且具有独特的马铃薯饮食习惯,常常将马铃薯与小麦、杂粮等进行搭配食用,主食产品丰富。
1.3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据2022年各省份农业农村厅统计,这个地区主要种植青薯9号、丽薯6号、云薯系列、威芋系列等马铃薯品种。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以山区居多,大部分是小地块、但也有部分较大坝区。该地区机械化水平低,以小型机械为主,但是种植模式丰富,一般以间套作的栽培方式进行耕作。由于气候的因素,这个地区可以在秋冬季节增加一季的种植,但是病害十分严重,所以在田间管理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及时防治。此产区的种薯生产量基本自足,少部分从外部调入。以薯片、淀粉和薯干为主要加工产物。
1.4 中原二季作区
中原二季作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以及辽宁、河北、山西和陕西的南部,湖北、湖南的东部等区域。2016年《全国马铃薯生产指导意见》指出,该地区以种植早熟马铃薯品种为主,包括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8号、早大白、中薯5号等。这个区域内马铃薯一年两季种植,以春季为主,秋季为辅。由于地理特性等因素,中原二季作区的地理跨度较大,会出现地块大小不等的情况,造成了种植模式多样,保护地、设施种植发展快等特点,同时也影响了机械化水平,田间耕作方式通常以中小型机械为主。这个地区以种植早熟、鲜食菜用的马铃薯品种为主,种薯基本来源于其他产区,由外部调入。这个地区的马铃薯一般收获较早,并且产量也比较高,收获后以鲜食菜薯的方式流入市场,填补6月份马铃薯鲜食市场的空缺。
1.5 南方冬作区
南方冬作区包括广东、福建和广西等无霜期在300 d以上的省区及其他相关地区。这些地区所在的纬度相对较低,温度也相对适宜,一般可以在冬季进行马铃薯的种植。闽薯1号、桂农薯1号都是这个地区的主推品种。在水稻收获后,闲置的稻田就可以进行马铃薯的冬季种植。但由于是稻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地块虽平整却小,且土壤黏重等。因此适宜该地的耕作方法是垄作或洼作。机械化水平较低,以小型机械为主。但是该地区种植马铃薯也同样具有产量高、上市早等优点,一般用作鲜食菜薯使用,这个地区基本不自己生产种薯,一般需要从其他生产区调入[13]。
2 我国马铃薯种植概况
马铃薯的抗逆能力很强,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被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种植[14]。中国马铃薯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15],直到现在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7]。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粮食问题,尤其俄乌战争的爆发,更体现出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而马铃薯具有单产高的特性,无疑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图1),2017—2021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这与国家针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要旨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工作密不可分。这5年来马铃薯产量增长了8.75%、面积增长了2.23%。在耕地面积无法扩增的条件下,产量与面积都实现增长,更加证明了马铃薯重要的地位。
综合国家统计局2017—2021年数据来看,四川省的马铃薯产量与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占总产量的18.75%和总面积的17.58%;其次为贵州省和重庆市,分别占总产量和总面积的10.17%,12.78%和9.79%、9.27%(图2、图3)。大部分马铃薯都种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于雨养地块,其中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的马铃薯产量最高、其次是北方一季作区,这2个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
3 马铃薯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3.1 马铃薯育种及推广
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马铃薯常规育种上的广泛应用,使马铃薯育种技术更综合,选择效率也进一步提升[16]。目前,国内的育种单位超过70余家,其中包括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等单位,其中科研院所和大学是马铃薯育种的主体。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马铃薯育种研究所一直以来进行马铃薯的培育工作,育成的马铃薯系列品种“克新系列”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克新1号更是作为陕西、四川[17]等省份的主栽品种进行种植。常见的马铃薯育种工作通常以常规的杂交育种为主,倍性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辅[18-19]。目前马铃薯品种的创新是以公益性为主,更新换代速度快。
3.2 种薯生产方面
马铃薯的生物特性,导致马铃薯不能像常规作物一样用种子进行保存,只能通过试管苗进行活体储存。组培苗种植会获得马铃薯原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种薯等级会降低为原种和一级种。由于无性繁殖的特殊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马铃薯品质会产生退化,例如常见的马铃薯花叶病、马铃薯卷叶病等病毒会逐年的进行累计,进而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所以马铃薯种薯生产尤为重要。
3.2.1 种薯生产技术问题 目前,种薯产业主要采用基质和雾培微型薯繁育、试管薯繁育、露地繁育等方法进行种薯的繁育工作[20]。种薯繁育多种手段并存,各有优点。但是针对马铃薯试管苗活体储存的情况,以及需要频繁的继代处理,造成了高成本、高能耗的局面,并且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现阶段青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老龄化、培养操作规范的成熟工时间较长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产业的发展,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种薯的价格略贵、市面认可度较低等现象,这同样也是限制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