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
作者: 史东东 何泽军摘 要:发展调味品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大食物观下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南北集聚、产品结构多样、企业众多、新品涌现等特征,但也存在标准不完善、知名品牌少、产业链条短、人才缺乏等问题。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加快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亟须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升级产业集聚区、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调味品产业;品牌建设;产业链
当前,人们食物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调味品的需求越来越高。2014—2023年,调味品产业市场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10.4%,到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8 000亿元。调味品产业涵盖原料种植、食品加工、餐饮业等上中下游全部环节。河南是调味品生产与消费的集中区域,近年来,河南调味品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调味品品牌,比如王守义十三香、南德调味料等。但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情境下,河南调味品产业还存在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技术与标准不高等问题,亟须转型升级。
一、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南北集聚
2023年,河南调味品产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一批知名品牌,如仲景食品、王守义十三香、南德调味料、莲花味精在全国享负盛名。在产业分布上呈现南北集聚态势,南部有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西峡县,北部主要是焦作市温县。温县有“中国速食调味料之都”之称,年可产速食调料包20万吨,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速食调味料生产基地。
(二)产品结构渐趋多样
调味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精等17种品类,根据成分还可分为单味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酱油和醋是河南调味品产业的主导品类。据统计,河南酱油和醋类企业数量约占总企业数的30%,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等地,如郑州市新密市“皇百界”醋业、洛阳洛康食品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口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味精、香精香料等需求增加,生产企业乘势而起。据统计,味精、香精香料类企业数量已占河南调味品企业数的20%左右,一些专业化、特色化的小型企业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制作的产品,如香菇酱、香椿酱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中小市场主体众多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河南从事调味品生产的企业共43 961家,位居全国第6。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中小型调味品企业占比超过70%;注册资金在200万元以内的企业有33 049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87%。河南调味品产业的大企业少,集中度较低,众多企业在产品品质、价格、营销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四)新品开发丰富多样
近年来,河南调味品企业积极利用当地农业特色资源进行调味产品研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比如仲景食品建立初期,以香辛料中高浓度油树脂的提取为主要业务,现已改变为使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成为该技术的领先者。另外,公司利用当地“西峡香菇”的优势研发香菇发酵技术,推出香菇酱系列产品,研发推出调味油、蓝莓果酱等产品,丰富了调味食品的种类。
二、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尽管在调味品领域有一些国家标准,如酱油、食醋、复合调味料等,但一些细分类调味料如鸡精、味精等,标准并不完善,且多为地方性标准或企业标准,标准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一致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同时,由于标准不完善,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极少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添加非法添加剂、超标使用添加剂等行为。
(二)产业链条短
河南调味品产业链条短,部分中小企业仅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和销售环节。如温县速食调味料成功赋能李子柒、螺霸王、杨掌柜、嗨吃家、食族人、莫小仙、宛禾、满小饱等数十个品牌成为网红品牌,推动螺蛳粉、酸辣粉、粉面菜蛋、肥汁米线、麻酱米线等数十个品类成为全国爆款,但这些爆款产品大多在其他省份,温县只是处在产业链的原料供应和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较低。
(三)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河南调味品除了像王守义十三香等一些知名品牌外,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品多以低价竞争为主,缺乏独特的品牌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受到一定限制。一些调味品品牌虽然在本地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较弱,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品牌定位不清、传播不畅、品牌维护难度大的问题。相比于其他省份的知名调味品品牌,河南部分调味品企业缺乏独特的品牌文化和故事,品牌宣传和推广不足,在市场上的曝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专业人才支撑不足
河南调味品产业在全国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员工多为当地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加之缺乏对员工的系统培训,员工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先进省份调味品产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一)先进省份发展经验
四川通过植入文化元素创建品牌。四川复合调味料有近800亿元市场规模,几乎占全国同类市场的半壁江山。四川调味料有许多全国知名品牌,如郫县豆瓣、大红袍火锅底料等。四川调味料产业发展较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川把蜀地历史文化、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融合在调味品的生产上。四川专门设立了调味品类非遗四级保护名录体系、调味品类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调味品非遗博览园等,把历史文化故事讲到了调味料里,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到蜀地文化。同时,四川善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通过“辣”文化,把用花椒、辣椒做的火锅底料广泛宣传,带动全省调味料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江苏通过产业集聚区集聚知名品牌。在兴化市,有1万多人从事调味品行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2020年全市调味品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在全国,有5万多兴化人从事调味品产业,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8。依托调味品产业集聚区,国内知名品牌如王致和、安井食品等相继聚集兴化。目前,兴化调味品集聚区入驻企业3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广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发展。海天味业是我国调味品行业规模最大的公司,主要产品为酱油、蚝油、调味料。海天味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例如,海天味业在供应链上建立了5R绿色包装原则,仅包装瓶轻量化一项就减少玻璃瓶用料14 500吨、原纸用量617吨,有效减少了因为额外运输造成的碳排放,使得产业链上下游成本大大降低。近年来,海天味业带动原料供应商持续降低能源消耗,累计减少水消耗723万吨、电力消耗9 341万度,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还降低了广东地区调味品产业的成本。
(二)对河南的启示
一是结合文化优势创建调味品品牌。河南历史文化悠久,大部分食品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应当借鉴四川经验,把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调味品、食品之中,加大特色调味品开发力度,从而在宣传中原悠久文化的同时,发展调味品产业。比如“杞县酱菜”有近200年历史,以红薯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在宣传时就可以结合开封“汴京”古都文化故事,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是打造调味品产业集聚园。通过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如温县已经建立了调味品产业集群,并和中粮、双汇等知名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产业生态、产业链方面逐渐优化,有着较高的调味品市场效益。可借鉴兴化经验,强力打造调味品产业集聚区,将各地调味品比如香菇酱、香椿酱等集聚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产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三是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充分发挥仲景食品、王守义十三香等企业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方面的带动作用,组建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调味品产业联盟,支持供应链企业技术研发与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支持企业间交流合作,探索通过人员培训、技术转让等方式,让中小规模企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快河南调味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标准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加强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提高河南调味品产品质量和行业竞争力;建立行业标准化组织,推动行业内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促进调味品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要推动调味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生产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对调味品行业内部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强化行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和当地农业院校积极合作,建立调味品行业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开设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培养行业技术人才。四是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设立调味品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二)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集聚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选择重点区域或园区,打造调味品产业特色集群,集中优势资源,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共享,吸引调味品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并带动周边企业、农户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群效应。二是建立产业链企业合作联盟。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大对调味品原料生产和供应商的扶持力度,确保供应链稳定;支持链主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开展特色调味品的研发,延伸产业链条。
(三)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品牌
一是实施“文化+”品牌赋能行动。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调味品品牌,开发多样化、高附加值的调味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二是多种渠道宣传产品品牌。积极开拓电商市场,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网店等方式,提高线上销售额;支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线上销售、物流配送等服务支持;开拓外贸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调味品展会、拓展外贸市场等方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生产调味品过程中要加强包装设计与形象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品牌联盟,共同推动本地特色产品和品牌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针对调味品产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涵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工商部门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注册登记、资质认证、市场准入等服务,提高效率,减少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设立产业基金、专项资金,加强对调味品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赖锴.当前调味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其监管对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20,45(5):197-200.
[2]于艳艳,杨振东,杨颖,等.基于食品安全监管视角下调味品分类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2024,45(1):329-333.
[3]张磊,周斐,周灿芳.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预制菜产业瓶颈制约与路径选择[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50(9):381-388.
[4]谢泽力.西峡香菇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4P理论优化[J].中国食用菌,2020,39(12):175-177.
[5]秦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及安全应用的建议[J].食品安全导刊,2022(22):4-6.
[6]刁威,李浩.调味品企业产品策略研究:以延边好记食品酿造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全国流通济,2023(22):32-35.
[7]张卫宾.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12):15-17.
[8]郑伟.四川调味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21,46(12):189-192.
[9]王自鹏,曾晓丹,张其圣,等.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21(11):17-18.
[10]秦万权,刘悦.食品行业盈利模式分析:以海天味业为例[J].现代商业,2022(31):24-27.
[11]刘博敏,戴嵘,杜建军.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39(1):92-96.
[12]陈宁远,闫琰,王俊芹,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数智化转型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4,26(4):9-17.
[13]李南鑫,王蔚.我国调味品行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6):10-12.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