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亢春彦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健康乡村建设,不断推出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其深入发展。其中,“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等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更多优秀医学生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为健康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医学生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中面临资源匮乏、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挑战,要完善政策体系与保障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为农村地区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医学生;健康乡村建设;现状;挑战

近年来,我国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乡村计划,明确要求采取优化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吸引更多医学生投身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医学生主动申请加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息,2023年,我国已成功招聘5 000名以上大学生乡村医生,并有4 800多名农村免费订单医学生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走上了乡镇基层岗位。医学生的不断加入,使得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建设健康乡村不仅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核心,还和亿万农民的根本幸福息息相关。健康乃社会发展之根基,推动健康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效缓解因病导致的贫困问题,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农村传统医学文化,更是对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深远影响。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努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专项计划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并为此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首先,“十四五”期间不断推进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这一计划通过专门渠道招聘医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须考试即可注册为乡村医生,服务于村卫生室。同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引导大学生乡村医生扎根农村。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全省范围内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包括尚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申请免试注册乡村医生,以此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补充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条件以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三支一扶”计划。这些医学生不仅提供传统的医疗服务,还承担起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的任务,为提升农村地区整体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针对“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了学费补偿、就业推荐、职称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河南省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医学生到乡村卫生室工作,优先满足相对贫困、偏远地区以及乡村医生空白村的岗位需求。有关部门还加大了对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激励力度,提供了一定的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医学生投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

(二)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规模与分布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人数逐年攀升,2023年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超过5 000人。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地区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医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医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医学生中,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等专业较为常见,这些专业在健康乡村建设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医学生在乡村的服务内容与角色

医学生作为乡村医生的后备力量,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生可参与乡村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传播科学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康复治疗专业医学生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学专业医学生可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弘扬传统医学优势,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医学生还可参与乡村卫生监督工作,关注农村卫生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探索创新卫生服务模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有待完善

在讨论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挑战时,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成为关键一环。当前,医学人才培养主要聚焦于城市医疗机构,乡村地区的医疗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这一现状使得健康乡村建设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医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和能力也因而受到一定制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亦为问题所在。现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临床技能为主轴,缺乏针对健康乡村建设的专项培训。这意味着乡村医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服务于乡村医疗服务,他们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参加适应性培训。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知识、健康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输送机制的不畅也是一个挑战。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服务,但输送渠道不畅通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医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相对有限,导致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乡村医疗机构就业。另一方面,现行激励机制主要侧重于城市医疗机构,乡村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这使得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长期扎根农村变得困难。

(二)乡村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乡村医疗资源配置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乡村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已成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村医生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坚强柱石,承担着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大责任。尽管我国乡村医生队伍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医生短缺的问题依然严重,多数村医疗室只有一位医生,甚至有的村没有设置卫生室,给病人看病带来困难和麻烦。

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存在地域性差异。部分地区医疗设施和设备不足,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乡村医生的整体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康复治疗等方面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此外,乡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家庭负担沉重,影响了乡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三)乡村居民信任度较低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参与健康乡村建设,既是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缓解乡村医疗资源紧张、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面临着医患矛盾加大和乡村居民信任度较低的双重挑战。医学生在乡村实习和工作过程中,由于医疗经验不足、缺乏沟通技巧等原因,可能会与患者产生误解和矛盾。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医疗问题时,医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从而引发患者的不满和质疑。此外,乡村居民往往更愿意相信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医生,而不是年轻的医学生。这种情况下,医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和沟通能力,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乡村居民的医疗知识和健康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往往不高,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医学生。这种信任度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影响乡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医学生在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来赢得乡村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三、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与保障措施

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除持续推进现有政策外,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医学生到乡村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包括: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志愿去乡村工作的优秀医学生;给予主动去乡村工作的医学生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乡村医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合理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提供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优化乡村医生的职称晋升制度,使其在乡村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对乡村医疗服务的财政支持,加强村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二)探索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

第一,学生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高尚的家国情怀,助力其积极投身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学生要加强实践锻炼,自觉学好理论知识,增强技能本领,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增加实践工作经验。第二,学校层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招生倾斜力度,促进医学人才分布的均衡;完善乡村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机制,做好全科医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展开就业指导,加强热爱乡村、建设国家的理想信念教育;采取设立奖学金、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积极性。第三,决策层面。强化政策宣传,营造鼓励医学生下乡就业的良好氛围;整合社会主体,丰富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加大政策支持并将其切实落到实处,解决医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乡村医疗资源配置水平

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乡村医疗资源的总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药品、床位等硬件设施水平。同时,要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优化乡村医疗资源的分布。乡村医疗资源应根据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布局,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乡村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提高乡村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同时,改革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加强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评估和考核,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章春,孙海波,宁燕.贵州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4):59-62.

[2]皮芃,孙宏亮.新时代医学生“三下乡”助力健康乡村建设模式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72-75.

[3]郭祥倩,李东,尚伶,等.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 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N].中国家庭报,2023-04-20(008).

[4]张海燕,陈显久,毕研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医学生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山西某医学院校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34(5):69-75.

[5]《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21年文题索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12):913-920.

[6]谢菊.基于“健康乡村建设”的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J].广西教育,2021(39):41-43.

[7]许钢柱,李明德.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21(10):42-45.

[8]陈为,李万红,张晓玲,等.医学生健康公益创业实践及其对医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41(6):428-429.

[责任编辑:李伟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